污染源報告可別看過就算
空氣質量堪憂,不得不說,環保部還是在想辦法的。日前,環保部發布《2013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空氣質量報告》,首次對我國自2013年實施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的74個城市進行評價。結果表明,2013年74個城市中,只有海口、舟山、拉薩3個城市各項污染指標年均濃度均達到二級標準,其他71個城市存在不同程度超標現象。對此,環保部官員表示,2014年要大規模、規范化啟動污染物來源解析研究工作,北京等重點城市要在今年上半年提交初步成果。
稍微有點地理常識的人會發現,三個空氣質量相對較好的城市,無疑占有“地利”之因:海口瀕臨大海,舟山遠離陸地,拉薩地處高原。更重要的是,提到這三個城市,人們決不會將其與“工業城市”掛鉤聯系,旅游業和農牧漁業是這些地方的支柱產業。換句話說,它們多少保持了一些“原生態”,污染自然遠離。從這個結果倒推,不難想見治污的根本脈絡,即整治重工業,關停并轉鋼鐵、化工、火電等高污染企業;環評到位,讓企業充分開動環保設備;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倡導綠色的生活方式,在每個人心中樹立環保觀念。也就是說,不管環保部將著手進行的 “污染物來源解析工作”最終能得出什么結果,治理污染的根本途徑不會有什么變化。那么,這是否意味著解析污染物來源這項工作毫無意義呢?倒也未必。從全世界范圍來看,包括治理空氣污染在內的環境管控措施,都不是簡單的事情,既需要技術手段,也需要治理過程,往往經過較長時間才能見效。解析污染物來源,說到底算是一種技術手段,如果數據準確無誤,那么便可以借此判斷一地的污染大戶—鋼鐵、火電、化工,究竟是哪個行業對污染“貢獻”最多,主管部門由此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
但如果總是停留在準備技術手段、完善技術手段、豐富數據報表等“配套措施”方面,那么治污進程本身并不會一夜千里地取得成就。環保部有了污染源的充分數字和報告后,被點到名的地方會以什么樣的態度來應對、社會上所有看到報告的人會有何感觸及行動,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你拿出了確鑿無疑的污染來源分析報告,他卻拋出自以為傲的GDP增長報表,這樣的結果,豈非秀才遇到兵?又或者,看了分析報告的人們,結果還是開著新買的越野車去上班,路上順便拍張“伸手不見五指”的照片發微博,怒斥政府“不作為”,這報告又看出了什么效果?
現代化的成果,改變了我們的吃穿住用行,有的人享受得多一些,有的人享受得少一些,但這些并非沒有代價:消費依賴生產,生產導致排放,污染由此成了我們需共同承擔的后果。在抱怨霧霾、地下水污染、沙塵暴的時候,想找出一個“罪魁禍首”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歸根到底,我們還是得先改變自己的世界觀,才能改變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態度。
來源:新聞晨報
- 上一篇:多地再現霧霾 日媒稱中國自評治霾“不及格” 2014/3/28
- 下一篇:這些“糾結”的工傷認定,讓法官為你詳細解讀 201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