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成都市環境質量白皮書出爐
和4.26%,為圓滿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二五”污染減排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全市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直擊環境質量
大氣環境
■中心城區空氣質量
2013年,依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對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一氧化碳(CO)日均值和臭氧(O3)日最大8小時均值進行評價,成都市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未達二級標準。
從各指標看,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臭氧均值達標,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和細顆粒物均值超標。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年均濃度分別為31、63、150、97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日均值第95百分位濃度值為2.6毫克/立方米,臭氧日最大8小時均值的第90百分位濃度值為157微克/立方米。與2012年相比,二氧化硫濃度下降了6.1個百分點,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分別上升了23.5和26.1個百分點。
中心城區降水年平均pH值為5.44,酸雨頻率為18.0%。與2012年相比,降水pH均值上升0.05,酸雨頻率增加3.1個百分點。
中心城區降塵量年均值為10.83噸/平方公里·月。(見圖1)
■郊區(市)縣空氣質量
依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對郊區(市)縣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進行評價,達二級標準標區(市)縣比例為50%。
二氧化硫年均值范圍為15~48微克/立方米,均達標;二氧化氮年均值范圍為20~55微克/立方米,均達標;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范圍為72~126微克/立方米,二圈層6個區(縣)均未達標,三圈層8個縣(市)除新津縣外其余均達標。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氮年均值較2012年普遍上升,二氧化硫年均值基本穩定,二圈層穩中有降、三圈層穩中略升。
備注:2013年成都市空氣質量評價,中心城區使用《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郊區(市)縣使用《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1996)進行評價。
■空氣質量空間分布
從區域主要污染物濃度分布看,可吸入顆粒物:中心城區及二圈層基本相當,中心城區與二圈層的濃度梯度基本消失,呈現連片污染態勢,三圈層相對較低;二氧化氮:中心城區較高、三圈層較低,二圈層居中;二氧化硫:市北區域較高(青白江、彭州、新都),三圈層大部分地區較低。(見圖2)
■污染原因簡析
1、2013年1月、2月、12月成都市遭受大范圍長時間污染天氣影響,3月遭受近10年來對成都影響最大和持續時間最長的強沙塵天氣影響,對顆粒物年均值增幅貢獻較大。加上施工揚塵、以秸稈焚燒為代表的生物質燃燒影響,成都市顆粒物濃度未達到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可吸入顆粒物濃度較2012年上升了26.1%。
2、2013年成都市機動車保持強勁增長態勢,機動車保有量進入全國三甲行列,機動車尾氣及交通揚塵已經成了加重空氣污染最主要的來源之一。中心城區道路擁堵,機動車上路時間和怠速時間增加,加劇了機動車尾氣污染。2013年成都市二氧化氮濃度較2012年上升23.5%。
3、隨著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的實施,夏季臭氧污染凸顯,作為首要污染物比重超過細顆粒物,成為夏季影響空氣質量的主要因素,污染程度超過預期。
水環境
■地表水
2013年,成都市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80個地表水監測斷面,Ⅰ~Ⅱ類、Ⅲ類、Ⅳ類、Ⅴ類、劣Ⅴ類水質比例分別為27.5%、45.0%、6.3%、5.0%和16.3%,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總磷和生化需氧量,主要污染河段出現在岷江水系的府河、沙河、江安河、白河和沱江水系的毗河。
岷江水系水質良好。主要污染河段出現在岷江(內江)水系的府河、江安河、沙河、白河。(見圖3)
沱江水系水質為中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總磷和生化需氧量,主要污染河段為毗河、毗河中支、驛馬河、中河。(見圖4)
■湖泊水庫
2013年成都市設置湖庫監測斷面6個,其中都江堰紫坪鋪水庫4個、龍泉驛區寶獅湖和彭州西河水庫各1個。其中紫坪鋪水庫4個監測斷面和寶獅湖斷面水質均達到劃定Ⅲ類水域類別標準;西河水庫斷面水質為Ⅴ類,未達到劃定Ⅲ類水域類別標準,污染指標為總氮。2013年成都市湖泊(水庫)斷面水質達標率為83.3%。
2013年監測的湖泊(水庫)中,紫坪鋪水庫為貧營養,寶獅湖和西河水庫均為中營養。
■飲用水
2013年成都市兩個城區飲用水源地(水六廠、水五廠)水質良好,水質達標率均為100%,109項全分析指標全部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水域標準要求。
成都市郊區(市)縣的18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
成都市區(市)縣備用水源及鄉鎮飲用水源地達標率為84.6%,超標項目為鐵、錳,主要由于地質結構原因造成。
聲環境
■功能區聲環境
中心城區功能區聲環境質量1類區、2類區、3類區、4類晝間和3類區夜間等效聲級年均值達標,1類區、2類區和4類區夜間等效聲級年均值超標。(見圖5)
各功能區24小時隨時間變化的共同特征是:2-4時聲級最低,6時聲級開始回升,23時后明顯下降。
14個郊區(市)縣各類功能區聲環境監測晝間和夜間均達標。
■區域聲環境
中心城區晝間區域聲環境平均值為54.4分貝,聲環境質量處于二級(“較好”)水平;夜間平均值為45.5分貝,聲環境質量處于三級(“一般”)水平。
14個郊區(市)縣建成區晝間區域聲環境平均值為53.4分貝,夜間平均值為44.4分貝,聲環境質量均處于二級(“較好”)水平。
■道路交通聲環境
中心城區晝間道路交通噪聲平均值為69.2分貝,噪聲強度為二級(“較好”);夜間道路交通噪聲平均值為62.0分貝,噪聲強度為三級(“一般”)。
14個郊區(市)縣建成區晝間道路交通噪聲平均值為65.7分貝,夜間道路交通噪聲平均值為53.8分貝, 噪聲強度均為一級(“好”)。
生態環境
根據《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試行)》(HJ/T 192-2006),2012年成都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為61.7,達到“良”級,與2011年相比無明顯變化。
從區(市)縣生態環境狀況指數變化情況看,成華區生態環境狀況略微變差,其他縣(市、區)均無明顯變化;從生態環境質量分級評價結果看,青白江區由2011年“良”變為“一般”,其他縣(市、區)評價結果無變化。(見圖6)
備注:因遙感解譯工作量大,且受數據收集時間所限,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較其他環境要素滯后一年。
污染物排放
■廢氣
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為5.7萬噸,比2012年削減0.4萬噸,同比下降6.83%;氮氧化物排放量為9.2萬噸,比2012年削減1.4萬噸,同比下降13.29%;煙(粉)塵排放量2.4萬噸,比2012年削減0.4萬噸,同比下降13.66%。
■廢水
氨氮排放量為2.2萬噸,比2012年下降0.1萬噸,同比下降4.13%;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18.9萬噸,比2012年下降0.8萬噸,同比下降4.26%。
污染治理新成效
■污染治理與減排
下大力氣防治大氣污染。制定了《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方案(2014-2017年)》、《成都市環境空氣質量改善方案》、《成都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試行)》、《成都市深化今冬明春大氣污染治理十項措施》等,以及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下城市環境空氣污染控制應急預案和重污染條件下工作預案。舉辦了“成都市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專家研討會”,初步建立了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組建“成都市機動車排氣污染監控中心”,開展機動車環保檢測線建設和公務黃標車淘汰工作。督促指導中心城區重點空氣污染點源加快實施“煤改氣”工程,指導都江堰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等7條水泥生產線、臺玻成都玻璃有限公司等3條玻璃生產線全面完成脫硝設施建設并投運。完成726座加油站、10座儲油庫油氣回收治理。
推進水污染綜合治理。編制《成都市水環境質量提升方案》,實行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扣繳制度,實施沱江流域成都控制單元133個水污染整治項目。會同市級相關部門完成了陡溝河等9條黑臭小流域限期治理和中心城區30條河渠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對48家重點污水處理廠和26家小流域末端污水治理設施進行了專項檢查。啟動了地下水基礎環境調查工作,擬制了工作方案。
推進農村污染綜合治理。大力推進溫江、郫縣、都江堰、新津農村連片整治,完成29個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污染治理項目,推動與相鄰地市簽署了秸稈綜合利用區域合作和禁燒聯防聯控工作協定。
加快生態示范區創建。崇州市、龍泉驛區、錦江區通過國家生態市(區)技術評估,都江堰市、大邑縣、彭州市、邛崍市通過省級生態市(縣)考核驗收,錦江區成為全省第一個通過省級生態區考核驗收的城市主城區,23個鄉鎮(街道)被環保部命名為國家級生態鄉鎮,55個鄉鎮(街道)通過國家級生態鄉鎮技術核查,溫江區、雙流縣、郫縣、蒲江縣、新都區、新津縣、青白江區被納入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
■機制創新與保障
區域協作取得實質性進展。指導溫江、郫縣、都江堰、新津開展農村連片整治示范區建設。推動成都與德陽、綿陽、資陽、眉山簽署了秸稈綜合利用區域合作和禁燒聯防聯控工作協定,完成秸稈禁燒片區督查任務,共商聯防大氣污染。
成立以市政府分管環保工作副市長為指揮長的成都市重污染天氣應急處置工作指揮部,定期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督辦各項措施完成。市級相關部門和各區(市)縣政府、高新區管委會、天府新區管委會建立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工作機構,各成員單位制定細化相應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并報指揮部備案。
為保證財富論壇、華商大會等重要會議期間全市空氣質量,市環保局牽頭組織成都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成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和成都氣象臺等單位定期召開空氣質量保障專家會商會議,技術人員針對成都市近年同期水平以及近30天、過去24小時環境空氣質量狀況進行深入分析,形成了大量圖文分析結論。
大氣環境監測超級站、12369環境投訴舉報受理處置中心建設進展順利,啟動建設大氣環境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及第三代空氣質量模擬平臺,完成環境監察移動執法系統一期建設,成立了市環境應急指揮保障中心、市機動車尾氣監控中心。
■環境安全與監管
全市加強環境風險防控管理。編制成都市環境應急指揮保障中心建設方案,制定了財富論壇、華商大會等重要會議期間環境安全保障方案,指導區(市)縣開展環境應急演練24次,成功處置環境應急事件9起,受理并查辦環境信訪投訴1.2萬余件。
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完成中心城區和郊區(市)縣城飲用水源地環境狀況評估,報請省政府批準了金堂等5個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定,完成城鎮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隔離工程2.01萬米。
加強工業污染防治。積極推進工業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工作,累計完成清潔生產審核258家,有效提升了企業清潔生產水平。大力開展化學品生產企業調查,建立了181家化學品生產企業污染排放數據庫。大力開展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指導涉一類重金屬排放企業安裝在線監控設施87臺(套),省控重點區域提前完成“十二五”減排目標,嚴格新建項目重金屬減量置換、等量置換和總量控制。印發了2013年全市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督查考核工作實施方案、危險廢物專項整治實施方案。安全轉移危險廢物17.8萬噸。修訂成都市輻射安全監督檢查5項規范和輻射事故應急預案。
綜合運用現場執法檢查、遠程在線監控等手段,加強對治污設施的監督管理。會同市發改委等8部門開展了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開展中心城區主要出城通道及繞城高速周邊“冒黑煙”專項整治,查處違法焚燒點源和排污企業124個;與周邊地區開展了秸稈禁燒、環境應急等環境監察區域合作;對錦江等8個區(市)縣開展了執法稽查,立案查處環境違法企業77家。開展了重大活動空氣質量保障、秸稈禁燒、環保模范城市復核、整治違法排污單位等專項督察,督促整改300余處(次)。
積極推進12369環境投訴舉報受理處置中心和空氣監測子站升級改造建設,開通了“成都環保”政務微博和手機報,策劃開展了“環保大使、小使者在行動”等大型公益活動。
直擊
政策與服務
■嚴格環境準入
成都市緊緊圍繞《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及《<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四川省實施方案》的工作要求,為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成都市不再審批新建鋼鐵、水泥、焦炭、有色冶煉等高污染項目及燃煤電廠;嚴格控制污染物新增排放量,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作為環評審批的前置條件,以總量定項目,新建排放大氣污染物的項目實行區域內現役源2倍量替代;對火電、鋼鐵、水泥、有色、化工等行業以及燃煤鍋爐等項目,嚴格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
落實環保部《關于深入推進重點企業清潔生產的通知》精神,組織對“雙超、雙有”等重點企業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將30家涉氣重點企業完成清潔生產審核評審納入了市委、市政府對區(市)縣黨委、政府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考核。
■政策法規
出臺了《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修訂《成都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草案),2013年10月28日市政府21次常務會議通過,并報送市人大常委會審議;擬制了《成都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監測管理
為及時、科學、有效的反映成都市的環境質量,達到為環境管理和決策服務的目的,空氣、水、聲、生態等環境質量監測、重點污染源監督性監測、應急監測工作全面開展。2013年1月1日起,
8個國控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子站開展6項污染物連續自動監測,實時監測信息、空氣質量指數等信息及時全面發布,實現每小時數據更新;21個區(市)縣環境空氣質量日報發布;截止12月,共有26個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子站實現了PM2.5監測,其中22個子站實現了6個指標監測。每月開展地表水斷面24項指標監測、岷沱江流域57個出入境斷面水質監測、洞子口和郫縣三道堰飲用水水源地65項指標監測;每季度開展全市12個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65項指標監測;每年1次的109項飲用水全分析監測。每季度開展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監測;每年1次的398個點位區域聲環境監測;每年1次的286個點位交通噪聲監測等環境質量相關的監測工作。全年環境質量監測獲得50多萬個數據,其中空氣質量數據47萬個,地表水監測數據(含飲用水源)27500余個,出入境水質監測數據4500個,噪聲監測數據4500個。完成重點城市飲用水源水質月報12期、省控以上地表水斷面水質月報12期,大氣環境質量專報12期、水環境質量專報12期,出入境水質監測專報、信息各12期,20個區(市)縣環境空氣月通報12期,功能區聲環境質量季報4期,區域聲環境質量年報1期,交通噪聲年報1期。扎實推進重點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工作,對污染源自動監測設備進行數據有效性審核,編制完成《2012年度成都市重點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報告書》。完成各項應急監測任務。
編后語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決策,市委十二屆三次全會作出了《中共成都市委關于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把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內容,環境保護工作已經走上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主陣地和大舞臺。全市將繼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市委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的總體戰略,不斷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機制,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道路,爭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實踐者、推進者。2014年將全力推進污染減排,確保完成“十二五”年度減排剛性任務;制定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力加強污染防治,有效應對霧霾污染,切實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圍繞改善沱江、岷江流域水環境目標任務,針對工業、養殖、面源污染問題和黑臭小流域治理工作,深入開展水環境綜合整治,促進水環境質量的全面好轉;建立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監管制度,確保環境安全。團結凝聚社會各界力量,發揮全民參與、支持、監督的積極性,不畏艱難、不懈努力、不斷創新,積極推動成都環境保護實現新的歷史跨越,為加快成都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貢獻力量。
原標題:2013年成都市環境質量白皮書出爐
- 上一篇:職衛 · 預防放射源傷害安全控制措施 2014/6/5
- 下一篇:江蘇省環境狀況新聞發布會 20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