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張院士:“質量之父”的科學人生
靈魂是有質感的,特別是當他的一生和質量結緣的時候。
然而,當我們想用文字觸摸并再現他的精神氣度,卻發現并非易事。因為,在他平和儒雅的面貌之下,卻有如此博大精深的人生境界,一如他所開創的中國質量管理科學。
沒有他,“質量”這兩個字,在中國將可能是別樣的一種寫法。然而,怎樣才能走進他所“管理”的精神領地?
現場!我們想到了現場。
現場,是他質管理論的精髓;現場,為他一生最為注重。在他現世生命的最后的現場,一定會留下思想情感的種種痕跡吧?
堅守一生的質量準則 |
4月9日,在他逝世6天后,懷著景仰和期待,我們走進劉源張院士遺體告別儀式現場。上午10時,儀式開始,人們依次進入八寶山公墓東禮堂。放慢腳步,慢些再慢些,這位89歲老人半個多世紀的質量生涯,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此刻,他不平凡的一生和為中國質量付出的艱辛,又在大家眼前一一展開……
1956年8月的一天,從日本開來的“興安丸”號輪船停靠我國天津港,時年30多歲的劉源張離船上岸。洶涌大海已在身后,他卻更加心潮澎湃:“總算到家了!”
歸國投身國家建設的劉源張,迫不及待地在自己的工作志愿表中寫下了“長春一汽”。“我從小喜歡汽車,學的又是質量管理,如果能到長春一汽,正好能派上用場。”
然而,不久后的一天,劉源張收到了一封信。“我們歡迎您到力學研究所來工作,您的專門學識一定能對我們的‘運用學’組起很大的作用……”署名為時任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所長錢學森。就這樣,在錢學森的邀請下,劉源張加入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并開始籌建新的運籌學研究小組。從此,劉源張與中國的質量管理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雖然在日本學了經濟學,在美國主修了運籌學,但是,在中國怎樣搞質量管理?劉源張一時摸不著頭腦。“你連我們的工廠是什么樣子都不知道,怎么研究工廠的質量管理?這樣吧,給你1個月時間,到各地工廠去跑一跑,了解一下實際情況。”錢學森給劉源張派下第一個活兒。
上海第二紡織機械廠、北京國棉一廠、長春一汽、東風電視機廠……從此,大江南北、各行各業、大小工廠,劉源張深入生產一線的腳步再沒停下過。
1960年,長春的冬天格外寒冷。在長春一汽底盤車間里,劉源張繞著一臺機床轉來轉去,時而彎腰仔細查看,時而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時而又低頭沉思。他帶領專題小組,在啃一塊“硬骨頭”。
那時生產的解放牌卡車,駕駛桿下端有個渦輪蝸桿,它是控制左右輪同步轉向的關鍵零件。但是,這個關鍵零件質量出了問題。加工這個零件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擠壓,機床是前蘇聯援建的最新式機床,每天加工不到200個零件,廢品卻最少兩三個。
這個連“老大哥”都解決不了的質量問題,劉源張卻發話要死拼下來。
從哪里入手?不進現場怎么能知道?經過實地考察,劉源張摸著門兒了,“就從加工操作的青年女師傅入手。”大家幫著她掃地、遞零件、擦機床,一邊觀察她的操作動作。幾天下來,劉源張他們有了500多個測量數據,畫成波動圖和控制圖,計算出集中統計分析的結果。最后,質量問題成因終于找到了,原來是機床一端機座里的墊片,被磨損了3微米,就是這3微米導致了高廢品率。
劉源張一炮走紅,從此有了“工廠大夫”的綽號。
“質量管理的本質精神在于‘理論聯系實際’,從1957年我第一次去上海訪問工廠起,就帶著‘美國的理論如何聯系中國的實際’的問題去看、去想、去做。”在半個多世紀的質量生涯中,“理論聯系實際”,在劉源張的血液里流淌,這是他堅守了一生的質量準則。
“搬運工”搬來質量精魂 |
遺體告別廳的大顯示屏上,正在播放由二女兒劉明為告別儀式特別制作的視頻。精心挑選的上百張照片,是劉源張一生的縮影——這張,是在棉紡廠操作紡織機時照的;這張,戴著安全帽在企業車間搞調研;這張,與工人們談笑風生說體驗……一張張照片,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在人們的記憶中定格,而照片中所透露出的質量情懷,更在人們的心中流淌……
1978年冬,鄂西大山里,寒氣逼人。
從武昌開來的202次列車緩緩停靠十堰火車站。劉源張剛步出車廂,就被人急急忙忙拉進汽車,繼續趕路。
二汽的產品出現了嚴重的質量問題,這次,特地請劉源張到現場,解困局。沒想到,這次臨危受命,成為劉源張與二汽續寫20年緣分的開始。
在總裝廠,劉源張看見裝配工都穿著厚厚的棉衣干活。
“穿太厚豈不妨礙工作?”
“廠房高大,兩頭的出入口都大開著,又沒有暖氣,只好穿成這樣。”
“這不行!廠房一定要裝暖氣,并且在出入口設氣墻。不要局限于長江以南不裝暖氣的國家規定,要因地制宜,保證質量是第一要義!”
劉源張還聽到了“裝配裝配,不學就會”的說法。廠里雇傭了一些沒受過專業訓練的農民工,裝配工的工資比其他工種要低。
劉源張立即向廠方反映:“這不對!前面各分廠各工種的活兒不能在這里搞砸了。必須對裝配工進行教育培訓,提高工資待遇。沒有一流的裝配工就沒有一流的卡車。”
兩個看似不起眼的小小建議,卻是劉源張自認為20年來為二汽總裝廠提出的最重要的建議。
劉源張總說:“我只是個搬運工,把西邊的東西搬到東邊來,把東邊的東西搬到西邊去;把研究室的東西搬到工廠來,把工廠的東西搬到研究室去。”在日本、美國留學時,劉源張恐怕做夢也不會想到,中國產品質量的改進,竟然要先從裝暖氣開始。
從1957年在北京東郊的第一機械工業部學校里舉行第一個全國性的質量控制講習班,到后來在全國推廣的全面質量管理;從1977年在清河毛紡織廠點燃中國QC小組的星星之火,到上世紀80年代推進QC小組的燎原之勢;從1979年提出“三全”、“三保”理論,到1989年提出并在企業取得相當經濟效益的工業企業定額制定準則;從1985年任國防科工委軍工產品質量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顧問,到2002年參與“我國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等重要研究;從1979年參與創辦中國質量協會,到參與起草《質量振興綱要》、《質量發展綱要》,2013年獲得首屆國家最高質量獎勵——中國質量獎……劉源張不僅在中國大地播下第一顆質量管理的種子,而且在他的精心照料和細心呵護下,質量管理之樹茁壯成長,現在已是一片綠樹成蔭、碩果累累,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質量森林。
- 上一篇:【重磅解密】國產藥質量為什么上不去? 2014/9/30
- 下一篇:海口消防新規10月施行 火災高危單位每年評估 2014/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