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組織績效——質量主管育人教程
「主管」是什么?
為什么許多人都想做主管?有的人甚至可以只要「主管」頭銜,而不在意作了主管之后是不是該加薪的問題。有的人希望同事在幫他印制名片時,加上「長」字的主管的頭銜,其實他并不是主管。
看來「主管」二字是一種「象征」!象征著自己的能力、地位、權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對外象征自己「能力」的具體表現。
所以擔任「主管」,負責的有二件事情:一是『事情』要做好,二是「人」要帶好。其中「人」要帶好,也就是如何「用人」,讓同仁能力都能充分發揮,創造組織績效,尤其不容易。
談「如何用人」之前,主管要先建立的心態
一般能被拔擔任主管的人,個人工作能力以及自律的能力都很好,因此常會覺得部屬的能力不如自己,當碰到問題時,往往自己就先跳下去解決問題; 或是不滿部屬所做的成果,干脆自己來;或是部屬一邊做工作,主管在一旁「指導」。這樣會讓做部屬的無從發揮能力,或是覺得很挫折,或者產生負面的想法:所有的事,反正主管會扛,樂的輕松。
做事容易,帶人難,主管難為之處在于帶人,因為「人」是會反映情緒的,會表示意見的,我們如何面對「人」,做出主管所應當做的事或行為?這可是主管的一大挑戰!
主管是什么?「管理,是通過他人完成目標」,更具體體的說,「管理,就是有效的運用人力、物力、金錢、情報、時間、客戶等資源,以達成組織的目標,而主管就是讓管理有效運作的人。」
因此擔任主管的角色,首要之務,是先建立一個心態就是「組織績效要靠團隊完成」,「one-man show」無法達到組織最大績效,「心是一切的基礎」,有這樣的心態之后,所有管理行為才會依循這個想法而產生。
其次主管要做一個「成人型」的主管,而不是「父母型」的主管。成人型的主管,會將部屬視為「成年人」,部屬有自主能力,也必須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放手讓部屬擔任重要工作 ;當然主管本身也必須視自己為「成年人」,必須承擔起應有的職責。
反之,「父母型」的主管,則凡事指導、照顧,無法讓部屬充分發揮,無法讓部屬長大、承擔重要工作,因此也難以要求部屬承擔責任 ; 而自己也忙得團團轉,組織精神無從發揮。同時因為也以「父母」的心態用人,因為不公平,造成部屬間的沖突與不滿。
主管用人,從「尊重」出發
「人性尊重」的意識,是一切用人的基礎,尊重每一位部屬的良知與才能、部屬的本身的差異性,讓部屬自重,自主管理,發揮主動的工作意識,同時給予部屬良好的工作環境、公平的評價、成長的機會。主管表現在「尊重」上的作為,包括了與部屬討論工作目標的設定、工作方向或工作方法的討論、績效面談檢討、部屬成長等方面。主管經常的「傾聽」部屬的意見,與部屬「溝通」看法或意見,讓部屬覺察自己是在一個被尊重的工作環境之中,因而產生自重重人的工作行為,更繼而激發對組織的向心力,主動積極的自發努力,為組織績效而努力。
- 上一篇:蘇州首座風力發電廠投運 2014/6/19
- 下一篇:生產性粉塵的職業危害與防護 201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