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貴陽共識(全文)
(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4年7月12日通過)
2014年7月10日至12日,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4年年會在中國貴州省貴陽市舉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為年會致賀信,強調生態文明源于對發展的反思,也是對發展的提升,事關當代人的民生福祉和后代人的發展空間;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綠色發展是各國利益的匯合點;中國將下大力氣防治空氣霧霾和水、土壤污染,推進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實施重大生態工程,繼續加強同世界各國、國際組織的環境合作,深入推進國際環境公約的履行,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共同推動人類環境與發展事業。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理念”、“中國行動”、“中國倡議”,在與會者中引起強烈反響和廣泛共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李源潮發表致辭,強調人類必須自覺地與自然友好相處,人類的發展必須與生態的發展平衡共進。埃塞俄比亞總統穆拉圖·特肖梅,馬耳他總理約瑟夫·穆斯卡特,瑞士聯邦議會聯邦院議長漢納斯·格爾曼,俄羅斯總統辦公廳主任謝爾蓋·伊萬諾夫,瓦努阿圖副總理哈姆·利尼,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英國前副首相約翰·普雷斯科特,泰國前副總理素拉杰,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原國務委員戴秉國發表演講,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發來賀信,對論壇取得的成果給予高度評價,對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合作、制度約束、改革創新等闡述主張。
會議期間,聯合國相關機構及國際組織、有關部委負責人,知名專家學者和大學校長,部分省(市、區)負責人,著名企業家,媒體負責人等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余名嘉賓,圍繞“改革驅動,全球攜手,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政府、企業、公眾:綠色發展的制度架構和路徑選擇”主題,舉辦了近100場主題論壇及相關活動,從人文、歷史、經濟、社會、教育等不同視角展開深入交流和探討,取得了許多開創性、前瞻性、引領性成果。
與會者一致認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永恒話題,人類與自然共同組成世界。人類是自然孕育的精華,自然是人類生存的環境。人類與自然的友好和諧相處,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人類應給予自然足夠的關懷和尊重,給予足夠的休養生息,實現永續利用和永續發展,而不能一味索取資源、消耗環境存量。保證我們的子孫后代獲得足夠的資源、享受良好的環境,是當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生態文明建設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應當始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與會者強烈感受到,自從世界大規模的工業化以來,人類生產的物質財富前所未有的增長,同時,自然生態和資源環境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資源短缺、能源緊張、環境污染、氣候異常,以及全球反貧困任務艱巨性與環境容量有限性之間的矛盾,都使人類傳統發展模式面臨空前危機。而且,全球人口還將增長,城市化還將推進,資源消費、能源需求、環境壓力還將加大,如果缺乏足夠的、及時的轉型、轉軌、轉向,地球生態系統難以承載,造成的嚴重后果將不可估量和不可逆轉。我們應有足夠的緊迫感和危機意識。
與會者意識到,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是可以實現和諧共贏的。成功實踐表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并非不可調和,關鍵要有科學發展、綠色發展的思路,實現在發展中保護、
在保護中發展。在現代科技、信息條件下,高起點進行產業選擇和工藝選擇,通過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節能減排,并且進行嚴格的、持續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完全可以在經濟較快增長的同時,保持生態系統良好的自我凈化能力。我們應該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努力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與會者認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新在生產方式、新在消費模式,也新在科學技術、新在體制機制。必須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平衡,堅持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的平衡,堅持控制污染與節約資源的平衡,堅持明確各自責任與加強合作的平衡,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共同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宜居美麗家園。
第一,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必須加快綠色轉型。通過產業轉型實現綠色發展,既是解決地區差異和貧困問題的必然途徑,也是實現現代化生活方式與良好自然生態環境兼得的唯一選擇。任何發展成果的評估都必須綜合考慮物質成本和生態成本,既要有經濟效益,也要有生態盈余,實現可持續的平衡發展。我們應該把握全球經濟綠色發展趨勢,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產業,發展可再生能源,實現更加清潔的生產。科學運用價值分工體系,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以更大的決心淘汰落后工藝和產能,通過技術變革拉動綠色增長。圍繞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型產業和健康養生、文化旅游、山地高效農業等生態友好型產業,促進以物質生產服務為主的增長模式向以信息生產服務為主的增長模式轉變,實現綠色就業。
第二,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必須推進改革創新。通過改革推動生態資源利用方式的生態轉變,通過創新實現節約型的生產和消費模式,是當前各國面臨的緊迫任務。應理順市場、政府和公眾的關系,讓市場、政府和公眾各司其職又相互補充,加強市場化改革創新,積極開展節能量、排放權、水權等交易,加快發展碳交易市場,運用市場機制解決節能減排、低碳生產的利益導向問題。從綠色金融、綠色城鎮化、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綠色能源等領域,加強政策引導和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努力建設清潔社會。
第三,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必須加強制度約束。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需要嚴密的制度和法治作保障。應健全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形成綠色發展的制度架構,通過嚴格的制度規范、有效的治理體系、嚴厲的法治約束,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根本保障。圍繞評價考核、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生態紅線、生態補償、資源有償使用等關鍵環節,加快體制機制創新,使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得到切實保護。制定更加嚴格的節能、節材、節水、節地標準,充分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規范公民、法人、社會團體和政府行為。
第四,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必須各方共同努力。保護地球家園、促進可持續發展,加強生態文化建設,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的共同努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政府應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相關政策的制定,為環境保護和綠色生產提供保障;企業應發揮重要主體作用,堅持綠色投資,追求綠色增長;公眾應增強生態意識,履行生態責任,踐行生態行為,自覺維護生態環境。無論家庭還是社會,無論非官方主要群體還是公共機構,無論學校還是傳媒,都應當盡其所能、各負其責,共同建設生態文明新家園。
第五,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必須全球緊密攜手。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面對全球性的環境挑戰,建設生態文明需要世界各國齊心協力,采取集體行動。各國都應更積極、更深入地參與到可持續發展進程當中,認真執行有關國際環境協議,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堅持同舟共濟,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生態安全等重大問題,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應遵循“人際公平、國際公平、代際公平”的道德準則,實現有序、有節、有方,加強綠色科技國際交流,擴大綠色產業國際合作。有關各國共建綠色絲綢之路,落實中瑞自由貿易協定。
與會者一致認為中國是生態文明的倡導者和實踐者,高度贊賞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在快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重點領域節能減排,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的現代化中國。一致認為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是共享可持續發展經驗的重要國際交流平臺,相信通過共同努力,論壇年會必將凝聚新的共識,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新的探索。
與會者呼吁,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全人類的福祉和未來,也孕育著世界發展的歷史性機遇。聯合國正在制定2015年后發展議程和可持續發展目標,這將為生態文明國際合作注入新動力。各方應以對人類共同負責和人類間相互包容的精神,秉持平等、互助、合作、共贏的宗旨,實現各國共同綠色發展,攜手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來源:網絡
- 上一篇:山東擬出臺企業環境信用評價新規 企業失信將受限 2014/7/13
- 下一篇:15地區公布2014年最低工資標準 上海全國最高 201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