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機不僅是物質性危機,更是精神危機
“目前中國面臨的能源危機不僅是物質性危機,也是國際形象危機,更是深入民眾的意識、精神和知識危機。”全國政協委員、華北電力大學校長劉吉臻認為,應對能源危機,必須倡導節能優先,充分地提供生態教育公共產品。
在劉吉臻看來,我國能源形勢日益嚴峻,主要表現為能源短缺危機、能源安全危機以及環境危機三大問題。
首當其沖的問題是能源短缺。他指出,我國人口總數約占全世界的19.3%,但常規能源資源僅占全球的10.7%,這種能源短缺的狀況至少還要持續到本世紀中葉;第二座“大山”是能源安全危機。據統計,近年來我國主要能源進口數量快速增長,對外依存度持續攀升。2013年,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7.39%,逼近國家確定的61%的紅線。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達到31.6%,成為全球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進口煤炭占全球貿易量近1/4,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煤炭進口國;第三是能源高消耗所帶來的環境風險。劉吉臻指出,當前“黑色工業化”使環境污染從局部影響逐漸擴散為全面影響,污染從隱性變為顯性,其發展趨勢也幾乎“無孔不入”。
在這些問題威脅中國發展的同時,劉吉臻認為,這也為中國帶來了國際形象的危機。中國在世界有限資源中消耗份額越高,自然對他國的威脅越大。世界污染排放超級大國的國際形象使得中國成為全球減排的“眾矢之的”。
內憂外患之下,劉吉臻指出,另一個無法忽視的事實是中國是世界上能源浪費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據他了解,目前我國從能源采掘到進入終端消耗的過程中無不伴隨著浪費現象。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每年浪費的能源在4億噸標準煤左右,占到能源生產量的12%~16%。不僅是生產領域,生活領域的浪費也是天文數字。據統計,居民的直接能源消耗為20%—30%,間接能源消耗達到48%左右。“這說明我國生態文明教育普遍缺位,沒有意識到個體對于能源危機的責任。”
劉吉臻認為,節能優先是能源科學發展的基石,是對能源短缺和能源安全現狀的尊重。因此,全社會應當倡導節能優先的理念,這在當今中國尤為重要。
作為長期從事能源研究的學者,劉吉臻認為,在中國實行節能有四個優勢。一為規模效應。如果每個人都能節約一度電、一噸水,將產生巨大能量;二為低成本。在依靠煤炭為主要能源的現狀很難迅速改變的現狀下,與尋求新替代能源花費巨額投資相比,節能是低成本的;三為時效性強,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目前要采取各種措施讓每個中國人都有意識、意愿、權利、能力參與到節能環保中。”
在劉吉臻看來,節能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技術,也要經驗;要規劃,也要執行;要法制,也要德治。
為此,他建議,政府、各級高校、社會媒體應加強節能公共知識整理與創造,給工業發展決策者、普通百姓節能環保者提供不同層次的課程。加強和豐富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循環經濟、氣候變化、風險管理、危機教育、社會輿論等領域的渾然一體的生態文明教育;提倡全民節能,結合群眾路線教育提出弘揚勤儉節約的中華優良傳統,建立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
同時,依靠科技進步,在全社會、各行各業大力發展和推廣生產和生活中的節能技術,形成節能技術公共目錄,公布重點行業節能技術標準,借助傳統及新媒體大力推廣節能經驗。
此外,還應精細管理資源配額,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實現施行梯度價格和差別化管理。精確規劃地區間能源供需平衡,另外,在保證公民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嚴格反對“土豪式”的浪費。“環境興衰,匹夫有責。十幾億中國人民始終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體,只有人人都參與進來,才會在最大程度上發揮節能的潛力。”
- 上一篇:全國人大就環保法修訂和刑訴法解釋草案等立法情況答記者問 2014/4/25
- 下一篇:油漆有五宗罪 水性漆企業發展迅速 201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