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解讀公民行為準則:以保護群眾健康為出發點
中新網8月13日電 據環保部網站消息,環境保護部近日發布《“同呼吸 共奮斗”公民行為準則》,倡導公眾踐行低碳、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環保部宣傳教育司有關負責人解讀時表示,《準則》編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以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出發點,《準則》給出了公民為減少大氣污染可采取的主要行動,但沒有規定量化的行為要求,主要是因為公民行為方式受工作性質、生活習慣、經濟水平、區域特點等多種因素影響,無法給出統一規定。
以下為問答全文:
問:為什么要出臺《準則》?
答:近些年,我國許多地區多次出現大范圍霧霾天氣,以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為特征污染物的區域性大氣環境問題突出,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黨中央、國務院對治理大氣污染高度重視。2013年,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廣泛動員社會參與,在全社會樹立起“同呼吸 共奮斗”行為準則,共同改善空氣質量。
面對嚴峻的大氣污染形勢,每一個人都是“受害者”,同時也是 “貢獻者”。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向污染宣戰”,不僅科學認識大氣污染,而且踐行節約、綠色的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為改善空氣質量、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問:《準則》的編制原則是什么?
答:《準則》的制定和出臺是為了落實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動社會公眾參與大氣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增強環境意識、責任意識,提高環境道德水平,強化環境法制觀念,在全社會形成“同呼吸 共奮斗”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方式。
《準則》編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以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出發點。編寫過程遵循源于公眾、用于公眾;從公眾中來、到公眾中去的基本原則。《準則》的內容具體針對大氣污染問題,重點選擇影響突出,有代表性的公民行為作為核心內容。同時,在表述上注意簡潔明了,易記易行,對象上兼顧城市與農村居民,注重突出公眾在日常生活中與大氣污染防治相關的行為規范。
問:《準則》的依據是什么?
答:《準則》內容框架和范圍依據《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確定,并優先借鑒、參考政府性文件提出的與大氣污染防治有關的公民行為方式和內容,如《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中國公民環境與健康素養》,北京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京津冀等地政府發布的《大氣污染應急預案》等。
- 上一篇:核安全是最大的環保 2014/8/13
- 下一篇:福建省健全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總量調控機制 2014/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