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江蘇建設2013年發展報告發布
近日,江蘇省依法治省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了《法治江蘇建設2013年發展報告》,從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取得新進展、著力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全面深化執法司法規范化建設、全面營造法治文化氛圍、推進法治江蘇建設理論實踐研究等五個方面,全面總結梳理了2013年法治江蘇建設工作及取得的成效,具有藍皮書的性質和作用。
發展報告指出,2013年,法治江蘇建設按照省委、省政府深化法治江蘇建設、構建全國法治建設先導區的部署要求,以法治創建、法治文化和法治惠民活動為載體,扎實有序推進各項重點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省基本形成以區域法治創建為主體、行業法治創建為支撐、基層法治創建為基礎的法治創建活動考核評價體系;全省共組織實施法治為民辦實事項目1729項,聯動實施了8項省級法治為民辦實事項目,有力推動解決了一批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人民群眾法治建設滿意率達到92.28%;全省實施重大事項穩評9735件,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了社會矛盾和突出問題,公眾安全感達到95.54%;目前已建成的縣級社會管理服務中心半數以上實現平安與法治建設職能的有機結合、相互融合,鎮、村兩級平安、法治工作基本做到同步部署、同步實施;縣級群眾訴求受理平臺實體化建設穩步推進,網絡問政、民生熱線等形式多樣的溝通交流平臺不斷拓展;表彰了第二批全省“依法管理誠信經營先進企業”和“履行社會責任優秀企業家”,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達到4759個。
省人大常委會進一步完善地方立法工作機制,認真做好地方性法規審查審議工作,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取得新進展;省政府著力推進法治政府建設,規范行政行為,深化行政改革,化解行政爭議,加強監督考核;全省政法系統全面深化執法規范化建設,加強政法隊伍建設,有效提升了執法能力和司法公信力;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大力加強,法治教育形式不斷創新,營造了法治江蘇建設良好輿論氛圍;全省法學理論界與實務界聯手打造法治江蘇“智庫”平臺,為法治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撐。
法治江蘇建設2013年發展報告
2013年,全省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深化法治江蘇建設、構建全國法治建設先導區的部署要求,以法治創建、法治文化和法治惠民等活動為載體,扎實推進法治江蘇建設各項重點工作,積極為推進“兩個率先”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法治創建不斷完善。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法治城市創建工作會議,省委書記羅志軍、省長李學勇作動員部署,命名無錫、徐州、常州、揚州為全省首批法治城市創建工作先進市,表彰36名“全省法治建設先進工作者”,給65人記個人二等功。徐州、常州、揚州榮獲2010-2012年全國法治城市創建先進單位,南京市江寧區等16個縣(市、區)榮獲2010-2012年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先進單位。積極拓展和完善法治創建體系,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蘇省法治鄉鎮(街道)創建考核辦法》,省依法治省領導小組辦公室出臺了《江蘇省2012-2013年法治縣(市、區)創建綜合考核內容及評分標準》、《省級機關法治創建指導意見》。全省以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區域法治創建為主體,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治文化示范點等行業法治創建為支撐,以鄉鎮(街道)、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基層法治創建為基礎的法治創建活動及考核評價體系基本形成。首次合并實施法治綜治聯合考評,改進檢查考核方式,推動法治創建工作從爭先創優型向績效管理型轉變。
惠民實事扎實推進。省依法治省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江蘇省法治為民辦實事工作規則》,推動全省法治為民辦實事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全年省、市、縣(市、區)分層級組織實施法治為民辦實事項目1729項,全省聯動實施了完善基層法律服務體系、落實司法救助制度、加強法律援助窗口建設、落實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深入實施文明交通工程、廣泛開展基層民主法治創建活動、深入實施基層法治文化陣地建設示范工程等8項省級法治為民辦實事項目,推動解決了一批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人民群眾法治建設滿意率達到92.28%,比2012年提高了4.88個百分點。
依法治理持續加強。著力推進社會治理法規制度建設,在全國率先制定出臺了涉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工住房保障、社區矯正工作、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等一批地方法規規章。全面推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省委和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積極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的意見》,推動各級黨委、政府把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作為出臺重大決策、重大項目、重大事項的前置條件和必經程序,2013年全省共實施重大事項穩評9735件,穩評工作實現了對各市、縣(市、區)、鄉鎮(街道)以及征地拆遷等11個重點領域全覆蓋,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了一大批社會矛盾和突出問題,全省公眾安全感達到95.54%,比2012年上升1.54個百分點。
基層基礎更加扎實。加強基層綜治法治服務平臺整合,推動平安法治建設融合。縣級層面,全省60%已建成的社會管理服務中心都實現了綜治平安與法治建設兩大職能的有機結合、相互融合;鎮、村級層面,平安、法治工作基本做到同步部署、同步實施,人員交叉任職,工作互為支撐。拓展民意表達渠道,推進縣級群眾訴求受理平臺實體化建設,實施網絡問政、設立民生熱線等,搭建了多種形式的溝通對話平臺。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堅持開展“三解三促”和大接訪等活動,努力解決群眾反映的實際問題共378個,化解涉法涉訴信訪積案1193件。開展第九批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考核,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已達4759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成率22.49%。命名表彰了第二批全省“依法管理誠信經營先進企業”和“履行社會責任優秀企業家”。
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取得新進展
統籌安排地方立法工作。制定實施《江蘇省人大常委會2013-2017年立法規劃》,圍繞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文化強省和科技強省建設、加強民主政治建設等五個方面,安排立法項目112件。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通過立法貫徹落實省委關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一年來,省人大制定和修改7件地方性法規,包括社區矯正工作條例、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統計條例、愛國衛生條例、水土保持條例,以及郵政條例、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條例等。批準南京、無錫、徐州、蘇州四個有地方立法權的市通過的地方法規13件,對33件規范性文件進行了備案審查。
完善地方立法工作機制。堅持開門立法、廣納民意、集中民智。聘請23名具有豐富立法實踐經驗的老同志、法學教學科研一線的專家學者,組成新一屆省人大常委會立法專家咨詢組;確定25名具有法律工作背景的省人大代表,組成新一屆省人大代表法制專業組。對法規草案中專業性較強、爭議較大的重大問題,組織有關方面專家進行評估論證,確保法規制度設計的科學性。創新公眾參與地方立法渠道,通過江蘇人大網,及時發布立法動態信息,公布法規草案公開征求意見。積極拓展公眾參與的廣度和深度,通過“走下去”深入基層聽意見、“請進來”開門立法廣納諫,豐富立法調研、聽取意見的形式,為社會公眾了解和直接參與地方立法探索了新途徑。一年來,累計發出法規草案書面征求意見函314件,收到反饋意見和建議809條,開展省內立法調研19次,組織召開立法座談會35次。省人大常委會組織執法檢查4次,視察法治江蘇建設工作5次。
加強黨內法規清理審查。建立健全了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備案制度,全年向中央報備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53件,各地各部門向省委報備432件。全省10個省轄市黨委辦公室成立了法規處,其他各市和省委有關部門都明確了相關業務處室,黨內法規工作組織機構基本建立。組織開展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對列入清理范圍的863件省委文件逐件進行審核,對47件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進行合法性審核,決定廢止293件,宣布失效135件,繼續有效435件,其中予以修改36件,標志著我省第一階段黨內法規文件清理任務順利完成。
全面深化執法司法規范化建設
省委政法委制定出臺《關于切實防止冤假錯案的實施意見》,全省層層開展案件評查、執法檢查和執法質量考評,全年市、縣兩級政法委評查案件7704件。認真開展糾正冤假錯案、清理久押不決案件、規范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等工作,促進執法司法公信力提升。積極開展“聽庭評審”、“千名代表委員評百案”“萬名群眾旁聽評議庭審”等活動,把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命名表彰了全省第二批40個公正司法示范點,確認保留119個全省首批公正司法示范點,取消了7個示范點。穩步推進涉法涉訴信訪制度改革,開展了涉法涉訴信訪專項清結行動,中央政法委在南京召開會議,總結推廣江蘇的經驗做法。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省委政法委會同省政法各部門聯合作出執法為民公開承諾。
——審判工作。全省各級法院依法加大對環境保護、危害食品安全、非法集資等刑事犯罪的打擊力度。制定防范刑事冤假錯案貫徹落實意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工作實施意見、防范和查處虛假訴訟的規定等指導意見。2860例失信被執行人信息被納入“黑名單”并向社會公開。深入開展黨政機關執行法院生效裁判專項積案清理工作,執行標的金額到位率74.08%。穩步推進網上司法拍賣工作,省高院和13個中級法院、67個基層法院已入駐“淘寶網”司法拍賣平臺,涉案資產拍賣全部實現零傭金。建成互聯網庭審直播平臺,舉行庭審視頻直播920場次,在互聯網公布生效裁判文書125434份,同比增長115.44%。精心打造網上訴訟服務中心、網上執行指揮中心、網上辦公辦案系統、數字審判委員會、遠程視頻接訪和提訊系統,省法院歸檔案卷全部實現數字化。
——檢察工作。深入開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專項行動,建立環保聯動執法機制,加大懲處和預防破壞生態環境犯罪的力度。出臺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意見,依法打擊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涉眾型經濟犯罪。組織開展打擊“地溝油”等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專項行動。進一步加大查處貪污賄賂犯罪、瀆職侵權犯罪以及發生在征地拆遷、惠農補貼、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領域職務犯罪和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力度,有針對性地進行預防職務犯罪專項調查,提出檢察建議1133份。加強刑事審判活動監督,對量刑畸輕畸重等案件提出抗訴138件。加強對刑罰執行和監管活動的監督,嚴肅查處執法不嚴、司法不公背后的腐敗問題,及時出臺防范和糾正冤假錯案的意見,開通官方微博“江蘇檢察在線”,及時傳遞檢察資訊。
——公安工作。下發《江蘇省公安機關深入推進執法規范化建設2013-2015年度工作規劃》,組織修訂《執法標準化管理手冊》、執法質量考評辦法及實施細則,出臺了常見刑事案件取證指引、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工作規定、規范適用取保候審強制措施若干規定等一系列制度。針對在執法安全管理、接處警及受理立案、治安輔助人員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隱患,組織開展為期半年的突出執法問題專項治理,在基層執法所隊開展“爭創執法安全零事故、執法辦案零過錯、執法服務零投訴單位”活動。堅持嚴打犯罪,深入開展打擊盜搶騙等多發性侵財犯罪、打擊食品安全、毒品、傳銷、侵犯知識產權等專項行動,加大對網絡詐騙、有組織制造傳播謠言、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等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深入實施交通安全生命保障、文明交通等工程,扎實推進平安暢通縣市、交通安全示范和“平安走廊”創建工作,積極排查整治道路交通安全隱患,依法嚴查突出交通違法行為。下發《江蘇省居住證管理辦法》,全面啟用全省居住證信息管理系統。深入推進警務公開,推動行政權力網上運行與政務(行政)服務中心審批和服務事項辦理、部門核心業務、行政績效管理“三個融合”,確保行政權力網上運行規范有序推進。
——司法行政工作。大力推進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公共法律服務、特殊人群服務管理、法制宣傳教育“四個全覆蓋”工作體系建設,建立群眾滿意度評價機制,實現司法行政工作與群眾需求的有效對接。加強專業領域調解機制建設,全年調處矛盾糾紛48萬余件,其中醫療衛生、交通事故、勞資關系等專業領域糾紛14.5萬件。著力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城鄉全部建成“半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市、縣政府法律顧問實現全覆蓋。整合法律咨詢、法制宣傳、法律服務、矛盾調處等職能,打造12348公共服務平臺,推動群眾法律服務需求的一站式解決。大力推進監獄工作現代化、一體化、社會化、規范化“四化”建設,出臺《全省監獄嚴格公正文明廉潔執法十項規定》,扎實開展“教育質量年”等專項活動,改造質量穩步提升,監所實現持續安全穩定。貫徹中央關于廢止勞動教養制度的決定,順利實現了勞動教養向強制隔離戒毒的職能轉型。加強社區服刑人員監督管理、刑釋解教人員銜接管理,開通“江蘇司法行政在線”官方微博,發布微博1244條,有力提升新媒體時代社會溝通能力。
——反腐倡廉法治建設。全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厘清職能定位,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認真落實中央《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13-2017年工作規劃》和省委《實施辦法》,完善具有江蘇特色的懲防體系,促進反腐敗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堅持以零容忍態度依法依紀嚴懲腐敗,堅決查處違紀違法案件,著力提升反腐倡廉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加大辦案力度,嚴格審查和處置黨員干部違反黨紀政紀、涉嫌違法的行為,嚴肅查辦發生在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中貪污賄賂、買官賣官、徇私枉法、腐化墮落、失職瀆職案件;嚴肅查辦發生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群眾身邊的腐敗案件。堅持依法依紀、安全文明辦案,加強和改進案件監督管理和審理工作。全省紀檢監察機關共接收信訪舉報59143件(次),立案10387件,其中涉及廳級干部13人,給予黨紀政紀處分10357人,移送司法機關791人。強化權力運行監督制約,更加科學有效防治腐敗。圍繞筑牢制度籠子,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制度體系,加強對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
全面營造法治文化氛圍
創新法治教育形式。省法制宣傳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充分發揮“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法治宣講活動在法治江蘇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全年各地各部門共舉行“雙百”報告會93場,受眾達91000人次,增強各級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省、市、縣三級全部實行了人大任命領導干部任前法律知識考試制度,13個省轄市全部建立非人大任命領導干部任前法律知識考試制度。在全省開展“培育法治理念、提高法治水平”公務員法治理念教育培訓活動,組織32萬多名公務員進行為期一年的學法培訓。出臺《關于構建法制宣傳教育全覆蓋工作體系的意見》,在全省部署開展“深化‘法律六進’,推進依法治國”法制宣傳主題教育活動。開展“唱響法治、暢想明天”法制歌曲唱響校園活動,在全省各大院校開展“青春飛揚、法治同行”大學生法治微創作大賽。組織全省“大走訪、大送法”普法惠農活動,舉辦以“法在我心中,共筑中國夢”為主題的第七屆“農民工學法活動周”。
深化法治文化建設。出臺了《組織開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提升年”活動的意見》,加快建設知識普及、觀念引領、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體系。以廣場法治文化主題宣傳教育、法治文藝演出、法治文化節等為載體的法治文化活動形成制度化、常態化。開展了第二批省級法治文化示范點考核工作,全省建有市級法治文化陣地65個,縣(市、區)級489個,鎮(街)級1538個,村(居)級10704個,基本實現“縣市有場館、鎮街有中心、村居有站點”的工作目標,形成“覆蓋城鄉、便捷民眾、設置合理、功能多樣”的法治文化陣地布局。開展了全省第三屆“萬家學法”知識競賽、“農家書屋”法治文化建設提升年活動、第21屆“江蘇法制好新聞”評選、法制宣傳公益廣告征集及第二屆省級機關法治文化節等系列活動。籌建全國首家省級網絡普法聯盟,力求打造我省最權威的普法資源鏈和數據庫,不斷提升現代技術支撐水平。
營造法治江蘇輿論氛圍。省依法治省領導小組辦公室定期發布年度法治江蘇建設發展報告,結合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下發了《關于深入推進法治建設工作,提升人民群眾對法治建設滿意度的通知》,要求加大法治江蘇建設的宣傳力度,切實提高人民群眾對法治江蘇建設的知曉率。南京市組織“中國夢、法治路、社區行”走基層活動,“零距離”服務群眾;鎮江、常州分別開展了“我身邊的法治進步”征文和“我評我看法治常州”活動,引導群眾關注法治、參與法治;泰州、揚州舉辦“法治知識電視競賽”、“法治辯論賽”、“十大法治鄉鎮巡禮”活動,直面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無錫市實施法治宣傳全覆蓋工程,堅持定期召開法治無錫新聞發布會,在公交車、出租車上,在移動、聯通、電信三大手機短信平臺上,在銀行、商場等各大營業網點連續滾動播放法治公益廣告和宣傳短片,營造了濃厚的社會氛圍。
推進法治江蘇理論實踐研究
充分發揮法學會的作用。省法學會組織法學法律工作者緊緊圍繞深化平安江蘇、法治江蘇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法學研究,積極推動研究成果轉化為法治實踐。省法學會招標立項法學研究課題組47個,與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合作開展年度地方立法研究課題13項,部分研究成果已納入省人大五年立法規劃。法學成果研究豐碩。全省法學會系統全年組織會員承擔地市級以上單位組織的法學研究課題455個,在各類學術會議上交流論文1175篇,在公開刊物上發表法學論文1814篇,出版專著76部,被縣以上黨政領導批示采納的法學研究成果181項,被省轄市以上立法、司法、執法機關采納的法學研究成果840項。法學理論隊伍建設不斷加強。省法學會開展“第三屆江蘇省優秀青年法學家”評選活動,評選出“江蘇省優秀青年法學家”10名,并從中遴選佼佼者推薦參加中國法學會主辦的“第七屆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評選活動。積極參與省委政法委、省教育廳組織實施的法律人才互聘“雙千計劃”,為實施“雙千計劃”推薦優秀法律人才,為互聘專家學者提供研究平臺。
積極打造法治江蘇“智庫”平臺。省依法治省辦、省法學會、省經信委、南師大江蘇法治發展研究院以“誠信建設與法治保障”為主題成功舉辦“2013年法治江蘇建設高層論壇”,省社科院舉辦了“區域法治發展和江蘇法治建設先導區學術研討會”。南京師范大學在完善江蘇法治發展研究院工作機制的基礎上,牽頭組織我省四所綜合性大學和省社科院共同創設了“區域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成為探索和研究區域法治發展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嶄新平臺。江蘇、上海、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法學會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法治保障研究”為主題成功舉辦第十屆長三角法學論壇,全省法學研究與法治實踐動態分析活動定期開展,省法學會所屬16個研究會召開學術會議17場,形成了一批理論成果,相關意見建議及時轉化為決策部署和政策意見。法學會系統組織會員參加省委宣傳部、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江蘇省社科界第七屆學術大會”,有53篇論文獲獎。省法學會積極組織專家學者參加中國法學會主辦的各類全國性法學論壇,共有59篇論文獲獎,14件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法治保障事例獲評優秀,省法學會榮獲5項組織獎。
著力推進法治政府建設
規范行政行為。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立法審查協調工作的通知》,進一步規范政府規章草案審查活動。各級政府和部門建立健全了重大行政決策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的運行程序,強化了重大決策的程序制約。著力規范行政執法,大力推進行政執法規范化、信息化和標準化建設,建立了統一的行政執法崗位標準、行為標準和裁量標準體系,初步建立了行政執法人員執法業績檔案。積極推進柔性執法,將說理式執法貫穿于行政管理、行政執法全過程。行政執法案例指導、基層執法評議等制度在全省普遍建立并有效運行。高效、便捷、為民的政務服務網絡體系覆蓋市、縣、鎮、村各級,積極籌建省政務服務中心。
深化行政改革。穩步推進強縣擴權改革、省直管縣(市)體制改革試點、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新批準句容、豐縣、沭陽、射陽、濱海5個縣(市)在城市管理領域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全省13個市、38個縣(市)在城市管理區域開展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基本實現“城市管理領域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縣市全覆蓋”的目標。南京市積極適應城市化進程的需要,擴大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啟東市、海安縣城市管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向建制鎮延伸。著力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大幅度削減行政審批事項,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社會治理創新。省政府在前兩年取消和下放422項行政審批事項的基礎上,全年又分三批取消和下放省級行政審批事項154項。
化解行政爭議。全省各級政府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調解、民商事仲裁等多種途徑和手段,不斷探索高效便捷、綜合施策的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機制,把化解各類行政爭議矛盾納入法治化軌道。充分發揮行政復議主渠道作用,全年省政府收到行政復議申請513件,受理193件,審結155件,為歷史最高;行政復議委員會試點穩步推進,2013年試點范圍擴大到4個省轄市、12個縣(市、區)。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實施常態化,全省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達到91.12%。連續兩年超過90%;以黨政機關為被執行人的216件民事和行政重點案件,全部執行清結。全省13個仲裁委員會共受理案件7364件,與上年同比增長8.7%,標的額合計137.46億元,同比增長19.8%。
加強監督考核。省政府在全國率先以政府規章形式出臺了《江蘇省依法行政考核辦法》,并以內部考評和外部評議相結合的方式,持續對市縣政府和省級機關依法行政效能實施考核。切實發揮依法行政考核考評的引導和督促作用,積極構建法治政府科學開放的考核評價機制,制定出臺了《江蘇省法治政府建設階段性目標考核評價辦法》,健全了考核評價工作機制,有力推動了法治政府建設。常州市等6個省轄市,昆山市等41個縣(市、區)率先完成法治政府建設階段性工作目標任務。培育確認了249個省級依法行政示范點,形成了覆蓋省、市、縣、鄉鎮各行業、部門和地區的爭先創優工作格局和品牌。
來源:江蘇法制報
- 上一篇:山西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26日至29日舉行 2014/5/23
- 下一篇:廣東茂名污染環境案開庭 非法偷排致96名學生不適 201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