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辟】美國制造業為何沒有競爭力?
不可否認,世界上絕大多數新的管理理念來源于美國。
但是,對于美國企業是否成功運用了這些理念,卻是一個十分值得懷疑的問題。筆者認為,美國制造業在管理上基本上是失敗的,所以它的許多做法并不值得中國制造業學習。有人認為,美國制造業的日益沒落是(戰略性?)產業轉移的必然,我看不是,而是美國缺乏做好制造業的主客觀條件。
表面上看,美國勞動力成本高、工會力量太強等客觀因素是造成了美國制造業競爭力下降的主要方面,但是通過深入調查和比對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以下一些主觀因素才是真正致命的因素。
首先,美國企業的管理者從戰略上忽視制造管理的重要性(小看制造過程所能帶來的收益),他們把更多的時間和智慧用在了資本運作、并購、品牌以及渠道建設等方面。企業領導對制造環節的忽視帶來的后果是嚴重的,那就是企業內部缺乏對細小成本進行認真追求的習慣。在今天這種殘酷的“肉搏式”競爭中,美國制造業的經營管理“體質”將越發顯得弱不禁風。IBM的頻頻出售非贏利部門(PC部門賣給聯想,印刷部門賣給理光)、通用汽車的日益后退(被豐田超越)、福特汽車的巨額虧損、美國施樂將其在中國及日本的施樂分公司轉讓給富士施樂(富士集團絕對控股)等等,都是美國制造業日益沒落的標志性事件。
其次,美國企業管理上重“理念創新”(趕時髦),輕“管理實踐”。管理者缺乏足夠的耐心和堅持,不能將理念付諸實踐甚至培育成企業文化,許多理念在美國企業里的命運是“半生不熟”(我們中國企業也有幾分相似)。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PM(設備保全)起源于美國的GE,而后來在日本豐田等企業的倡導和長期堅持下成就了長盛不衰的TPM(全員參與生產性保全或全員參與改善活動:可參考筆者專著《TPM與工廠全面改善》)方法。QC(品質控制)起源于美國,而TQC(全面質量管理)和QCC(自發式QC小組活動)卻成為日本企業質量提升的制勝法寶。源于美國的PDCA這樣一個經典管理循環,在日本卻成功地演進為解決問題八步法(解決問題的工業化思維方法)。筆者大膽預言,6Sigma以及未來層出不窮的“先進”理念和方法,終究不能成為美國制造業的救命稻草。
第三,美國的精英文化(少數精英分子控制企業,而忽視一線員工的作用)帶來了嚴重的勞資對立。一個CEO每年可以拿到數千萬甚至更高的工資,是員工工資的數百倍甚至數千倍之巨。所以在美國企業里,為了對抗少數精英的統治,工人們團結起來建立了全球最強大的工會力量。相反,在日本企業里十分強調發掘一線員工的智慧,在分配上更多地考慮縮小CEO與員工之間的差距。在同等水平的世界500強企業里,日本企業老總收入應該不足美國企業老總的十分之一。
除此之外,還可以羅列出其他一些造成美國制造業走向沒落的弱點。
【小資料】據報載,美國CEO年薪在逐年大幅增長。1965年,CEO工資是工人工資的24倍;1978年為35倍;1989年為71倍;2000年超過300倍。2005年這一倍數又有增加,美國內500強CEO平均工資達到了美國總統工資的62倍。
美國CEO年薪排名前十名:美國第一資本金融CEO/ 2.49億美元、雅虎CEO/ 2.31億、Cendant CEO/ 1.40億、KB Home CEO/ 1.36億、雷曼兄弟CEO/ 1.23億、西方石油CEO/ 0.81億、甲骨文CEO/ 0.75億、賽門缺克CEO/ 0.72億、Caremark RX CEO/ 0.70億、Country Wide Financial CEO/ 0.69億美元。
【作者:合眾資源·3A顧問董事長/劉承元】
- 上一篇:【職場點撥】 如何當好管理者代表 2014/6/29
- 下一篇:【95%以上全球500強企業的選擇】PRINCE2(受控環境 201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