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用電子眼在線監控千家污染源
2014-10-11 14:26:07??????點擊:
“風機1電流:194.0A,風機2電流:194.09A,除塵電機Ⅰ電流:2.05A,除塵電機Ⅱ電流:2.10A,TVOC:2.25。”在蘇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環保局環境監察大隊辦公室的一塊電子顯示屏上,記者看到了一家化工企業環保設施運行的實時情況以及有機廢氣排放情況。
“企業雖然上了環保設施,但使用與否一直是監管的難題。有了這個工況監控系統,我們可以對企業環保設施運行情況進行24小時實時監控。是掉線,或是在檢修,還是有故障,一目了然,真正實現了源頭監管。”監察大隊長段立峰告訴記者。
近年來,蘇州市污染源在線監控手段不斷探索創新,今年6月底,蘇州市被列入國家污染源在線監控試點城市。“監管系統建設包括建、轉、管、控、用5個方面,核心是在線監控數據的有效應用。”蘇州市環保局副局長蔣勐表示。
監控效應明顯 排放一目了然
在陶氏張家港生產基地的大門左側有一間頂上帶紅色警示燈的小屋,記者走進去看到,里面陳設著3臺儀器,從屏幕上能夠看到“COD:12.38mg/L;液位高度:中;雨水泵:開;污水應急泵:關。”
這便是雨水排放控制系統的中控室。“我們公司這個系統是專門分析雨水的,污水系統另在一處。以前雨水就通過管道直排,現在要經過這個系統進行分析。看COD是否超標,如果COD大于40mg/L的,污水排放泵就會啟動,把雨水打回到調節池進行再處理。”這家基地的工作人員介紹說。
“由于臺風鳳凰過境,張家港市風雨挺大的,但是我們一整夜都沒有收到報警,說明這套系統監管效能還是比較明顯的。而且我們園區內企業比較密集,有的廠與廠之間僅一墻之隔,有了這套監管系統,是哪家排放超標,責任一目了然。雨水排放口還安裝了電信全球眼視頻監控,能夠遠程查看各類監控現場應用情況。”張家港市環保局環境監察大隊副大隊長馬浩告訴記者。
記者先后走訪了3家企業,工作人員都表示,這樣的在線監管系統挺好的,雖然增加了運維成本,但可以證明自己沒有偷排,也可以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
結合各地實際 重在產業監管
蘇州市工業經濟發達、產業門類齊全,污染源數量多而環境監管力量少,通過現代化可控手段來提升環境監管水平勢在必行。“蘇州市國控重點污染源企業占江蘇省的1/4,但現場監察人員僅占江蘇省的1/10,運用污染源在線監控,能有效緩解人手不足的問題,同時發現問題之后,監察執法人員更能有的放矢。”蘇州市環保局環境監察大隊副大隊長許皓說。
目前,蘇州市各試點地區結合本地產業實際,進行了不同的探索:常熟市對印染企業、相城區對電鍍和線路板企業建立了廢水排放總量控制系統(IC卡管理系統),結合排污許可證制度對企業的污染物排放總量實施動態監管;姑蘇區建立了餐飲油煙在線監控系統,監管餐飲單位油煙凈化設備的運維情況;高新區化工企業、工業園區電子企業建立無組織排放廢氣自動監控系統(電子鼻),對重點區域的特征異味氣體進行監控,保證企業廢氣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行。
“在工況監控系統之外,我們對重點排放企業增加了5個點位的預警系統,針對硫化氫和有機廢氣進行監測預警。滸東化工區還有10個點位兩個電子鼻的監控預警系統,根據區域風向、氣壓、企業排放情況的變化,對無組織排放廢氣進行系統分析。這些監控系統試運行一年后,通過對數據系統的分析研究,我們就能對區域內廢氣排放的變化趨勢有所判斷,提出有針對性的執法監管措施。”段立峰說。
完善制度設計 強化法制保障
據了解,污染源在線監控在蘇州市已經開展了15年。目前,除對181家國控重點源進行在線監控外,全市1096家重點涉污(涉及污染物排放)企業也被納入在線監控范圍,這些涉污企業占到全市污染負荷的85%以上。此外,部分重點企業的排污口、污染治理設施還安裝了視頻監控系統。全市的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已全部實行第三方運維,保證了自動監控設備正常運行。污染源在線監控數據已逐步用于排污申報、排污收費、環境執法、總量核定等工作。
據蔣勐透露,蘇州市后續將出臺自動監控“管、控、用”方面相關制度、程序、規則,為試點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數據運用是核心,但在此之前,要解決數據準確以及數據合法性兩個問題。比如從環保部門的角度來看,經過比對監測,數據準確性已經較高。但計量設備是否需要計量認證,確保環保部門與計量部門意見一致,從而保證數據準確又合法。另外,目前蘇州各地根據企業特點,有選擇地安裝了不同種類的在線監控設備,但將來需要在全市范圍內明確工作要求,規范安裝范圍、安裝產品種類。”蔣勐說。
蔣勐認為,未來要結合現有的監管手段,探索配套的法律制度,為數據的運用及以此為據的執法監管,提供強有力的法制保障。“例如能否從法制上明確關閥的法定性,就像停水、停電一樣,通過關閥要求企業停止排污。通過嚴格監管、嚴肅查處,讓違法排污企業付出沉重代價,從而倒逼企業守法。”蔣勐表示。
“企業雖然上了環保設施,但使用與否一直是監管的難題。有了這個工況監控系統,我們可以對企業環保設施運行情況進行24小時實時監控。是掉線,或是在檢修,還是有故障,一目了然,真正實現了源頭監管。”監察大隊長段立峰告訴記者。
近年來,蘇州市污染源在線監控手段不斷探索創新,今年6月底,蘇州市被列入國家污染源在線監控試點城市。“監管系統建設包括建、轉、管、控、用5個方面,核心是在線監控數據的有效應用。”蘇州市環保局副局長蔣勐表示。
監控效應明顯 排放一目了然
在陶氏張家港生產基地的大門左側有一間頂上帶紅色警示燈的小屋,記者走進去看到,里面陳設著3臺儀器,從屏幕上能夠看到“COD:12.38mg/L;液位高度:中;雨水泵:開;污水應急泵:關。”
這便是雨水排放控制系統的中控室。“我們公司這個系統是專門分析雨水的,污水系統另在一處。以前雨水就通過管道直排,現在要經過這個系統進行分析。看COD是否超標,如果COD大于40mg/L的,污水排放泵就會啟動,把雨水打回到調節池進行再處理。”這家基地的工作人員介紹說。
“由于臺風鳳凰過境,張家港市風雨挺大的,但是我們一整夜都沒有收到報警,說明這套系統監管效能還是比較明顯的。而且我們園區內企業比較密集,有的廠與廠之間僅一墻之隔,有了這套監管系統,是哪家排放超標,責任一目了然。雨水排放口還安裝了電信全球眼視頻監控,能夠遠程查看各類監控現場應用情況。”張家港市環保局環境監察大隊副大隊長馬浩告訴記者。
記者先后走訪了3家企業,工作人員都表示,這樣的在線監管系統挺好的,雖然增加了運維成本,但可以證明自己沒有偷排,也可以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
結合各地實際 重在產業監管
蘇州市工業經濟發達、產業門類齊全,污染源數量多而環境監管力量少,通過現代化可控手段來提升環境監管水平勢在必行。“蘇州市國控重點污染源企業占江蘇省的1/4,但現場監察人員僅占江蘇省的1/10,運用污染源在線監控,能有效緩解人手不足的問題,同時發現問題之后,監察執法人員更能有的放矢。”蘇州市環保局環境監察大隊副大隊長許皓說。
目前,蘇州市各試點地區結合本地產業實際,進行了不同的探索:常熟市對印染企業、相城區對電鍍和線路板企業建立了廢水排放總量控制系統(IC卡管理系統),結合排污許可證制度對企業的污染物排放總量實施動態監管;姑蘇區建立了餐飲油煙在線監控系統,監管餐飲單位油煙凈化設備的運維情況;高新區化工企業、工業園區電子企業建立無組織排放廢氣自動監控系統(電子鼻),對重點區域的特征異味氣體進行監控,保證企業廢氣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行。
“在工況監控系統之外,我們對重點排放企業增加了5個點位的預警系統,針對硫化氫和有機廢氣進行監測預警。滸東化工區還有10個點位兩個電子鼻的監控預警系統,根據區域風向、氣壓、企業排放情況的變化,對無組織排放廢氣進行系統分析。這些監控系統試運行一年后,通過對數據系統的分析研究,我們就能對區域內廢氣排放的變化趨勢有所判斷,提出有針對性的執法監管措施。”段立峰說。
完善制度設計 強化法制保障
據了解,污染源在線監控在蘇州市已經開展了15年。目前,除對181家國控重點源進行在線監控外,全市1096家重點涉污(涉及污染物排放)企業也被納入在線監控范圍,這些涉污企業占到全市污染負荷的85%以上。此外,部分重點企業的排污口、污染治理設施還安裝了視頻監控系統。全市的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已全部實行第三方運維,保證了自動監控設備正常運行。污染源在線監控數據已逐步用于排污申報、排污收費、環境執法、總量核定等工作。
據蔣勐透露,蘇州市后續將出臺自動監控“管、控、用”方面相關制度、程序、規則,為試點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數據運用是核心,但在此之前,要解決數據準確以及數據合法性兩個問題。比如從環保部門的角度來看,經過比對監測,數據準確性已經較高。但計量設備是否需要計量認證,確保環保部門與計量部門意見一致,從而保證數據準確又合法。另外,目前蘇州各地根據企業特點,有選擇地安裝了不同種類的在線監控設備,但將來需要在全市范圍內明確工作要求,規范安裝范圍、安裝產品種類。”蔣勐說。
蔣勐認為,未來要結合現有的監管手段,探索配套的法律制度,為數據的運用及以此為據的執法監管,提供強有力的法制保障。“例如能否從法制上明確關閥的法定性,就像停水、停電一樣,通過關閥要求企業停止排污。通過嚴格監管、嚴肅查處,讓違法排污企業付出沉重代價,從而倒逼企業守法。”蔣勐表示。
(李苑)
來源:江蘇環保
- 上一篇:江蘇對達到超低排放的火電機組給予各種“優先”鼓勵深度治理 2014/10/11
- 下一篇:中國7省市39萬平方公里遭“霾伏” 京津陷重度霾 201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