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PM2.5元兇:工礦,農業,交通等污染排放
霧霾,一直是牽動著人們神經。那么,上海的霧霾又是呈現出什么特征?而導致PM2.5濃度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們的身體正遭受著哪些大氣有毒污染物的威脅?我們在漫天的霧霾中又該如何"獨善其身"?
專家提醒:警惕PM2.5污染 以綠色生活抵御健康風險
今天,在上海交大舉辦的"清潔空氣科技創新論壇"上,上海交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程金平教授支出,申城PM2.5濃度區域分布總體呈西北高東南低分布特征,主要與上海主導風向有關。霧霾形成特征上的"里應外合",導致PM2.5爆表和霧霾壓城等情形出現。
關于申城PM2.5的主要來源及控制途徑,上海交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文華教授提出,主要是工礦生產、農業、交通和日常生活等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污染物排放所致。控制源排放是最重要的消減空氣污染物的途徑。他提醒市民,長期接觸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會增加居民患腫瘤和慢性病的風險,最好是以綠色生活來抵御健康風險。
申城霾污染多發冬季
程金平教授介紹,霧霾作為一種自然現象自古就有,每年出現次數只有幾天,而且強度不大,隨著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影響不斷加劇,霧霾的組成及成霾機制也發生了較大改變,如今關于霧霾的定義與傳統意義上的霧霾已有較大區別。目前判斷霾主要依據是相對濕度(小于85%)、能見度(小于10Km)、PM2.5濃度(小時濃度)和PM2.5濃度與PM10濃度比值多方面進行綜合判斷。
據介紹,霾污染主要指細顆粒物PM2.5污染。而PM2.5的來源途徑有多種,如工業、交通、農業、生活及建筑揚塵等。PM2.5往往是污染源,如電廠、汽車尾氣排出的污染物在大氣環境中形成和成長起來的,包括新顆粒物的生成和顆粒物的成長階段。新顆粒物一旦生成,容易被現存的大粒徑顆粒物吸附,也容易與其它新生成的顆粒物碰并成較大粒徑的顆粒物。PM2.5上污染物種類非常多,主要有有機污染物、硫酸鹽、硝酸鹽和銨鹽等。
"申城霾污染天數最多的是冬季、春秋霾污染天數次之、夏季污染最輕,6月前后為周邊區域秸稈焚燒季節易形成霾,8-9月霾污染天數最少,這與上海和周邊的天氣、風速和風向有很大關系。"程金平教授介紹,霾污染期間上海主要的天氣多處于高壓底部和高壓中心附近。PM2.5是霾的主要污染因子,其質量濃度總體呈西北高東南低的分布特征,主要與上海主導風向有關。
PM2.5"里應外合"造成霧霾壓城
程金平教授介紹,霾主要污染因子PM2.5來源有本地生產和外地遷移多種途徑,本地產生包括發電供熱、工業鍋爐、工業窯爐、石化、鋼鐵、機動車、建筑或道路揚塵、餐飲、油氣揮發、民用涂料、船舶、飛機、農業源、生活源等。
"重霾污染主要是本地生產、形成和外地遷移擴散綜合結果,輕度霾污染主要來自本地。"程金平教授告訴記者,PM2.5爆表和霧霾比較嚴重的情況,往往是PM2.5本地生產和外地遷移擴散"里應外合"的結果。
程金平舉例解釋,在重霾污染期間,如2013年12月6號顆粒物中新顆粒物生成較多,粒徑為10-18nm顆粒物濃度占PM2.5濃度的15%左右,處于粒徑范圍為320-560nm的顆粒物占PM2.5濃度的30%以上。在重霾污染過程中,上海地區存在較為頻繁的區域性成核,成為周邊區域大量成核前體氣體,如S02、NOx、VOCs、NH3等的重要匯合點,也是本地區高PM2.5質量濃度的重要原因。
警惕PM2.5污染以綠色生活抵御健康風險
王文華教授認為,控制源排放是最重要的消減空氣污染物的途徑。她提醒市民,像PM2.5這樣的大氣有毒有害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傷害的特點是:低劑量、長效應。也就是說,這種傷害是一種長期的、慢性的影響的結果,對于機體的侵害也是日積月累的后果。已有的研究報道證實,長期接觸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會增加居民罹患腫瘤和慢性病的風險。
王文華教授介紹,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進程有100多年,而我國工業化是在近30多年發展起來的。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是逐步出現、分段解決的,而我國的環境問題是集中爆發,呈現出"四世同堂"的特點,這些問題互相交織、互相影響,呈現出復合污染的特征。所以解決起來也更加困難,不能一蹴而就。
王文華教授認為,污染源的控制是第一位的。近年來,各級政府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出臺一系列環保新政,尤其是2013年9月《大氣國十條》的出臺,把大氣霧霾的治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高度。
"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個體在大氣環境污染物方面的貢獻",王文華教授舉例說,例如日益增長的汽車保有量促使我們更要提倡綠色出行。由于我們面對的傳統污染物和新興污染物共存的復雜局面,在追求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更迫切需要我們每個公民倡導節約、低碳的綠色生活方式。
來源:上海熱線 2014.04.02
- 上一篇:甘肅明確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考核辦法三類情形視為未通過考核 2014/4/3
- 下一篇:按日計罰怎么罰? 20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