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管理 | 沒有高人效,何來高盈利?
當前,人效低下是企業盈利之痛!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機構臃腫,人浮于事;
2、做事,但不做價值、結果;
3、缺乏價值化與產值化的量化管理;
4、不以輸出經營價值和客戶價值為導向。
人力是成本還是資本,由人效工資比決定。如果員工工資不斷上升,而人效滯增,企業盈利就會下降~~
【提升人效是企業盈利之本】
有人做了兩個形象的比喻,在企業中有兩種人:“爛蘋果”與“蛔蟲精”。
“爛蘋果”:他們是很難管理的人物,像蘋果箱里的爛蘋果,會迅速傳染,甚至把其他蘋果弄爛。
“蛔蟲精”:他們是坐享其成的人物,寄生在企業內部,蠶食其他人的貢獻,不愿意付出,但對好處從不放過,分文必較。
你公司有多少這樣的人?這種現象有多普遍、多嚴重?
在我看來,從企業的管理狀況來分析,人效低有五個特征:
1、在銷售額沒有大的改變的情況下,工資費用率持續走高或維持在高位;
2、制度執行不力的情況下,沒有人關心及不愿信任新的制度;
3、假設減少20%的人力,公司或部門還可以正常運行;
4、公司投訴較多的都是內部協作之類的問題;
5、薪酬的平均彈性低于30%。
從數據與員工狀態來看,企業人效低具體表現在:
1、 產出比較低:主要衡量指標是人創績效。兩個人的活,三、四個人干。
2、 工作效率低: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氣,不做價值,沒有結果。
3、 人際成本高:本位主義,內斗內耗。
拿人效浪費的典型表現——會議來說。會議是有成本的。而且這個成本并不低:
會議成本=每小時平均工資的3倍×2×開會人數×會議時間(小時)
(注∶平均工資3倍,因為與會者工資往往高于平均工資,乘以2因為參加會議要中斷經常性工作,損失以2倍計。)
有人總結出會議“中國式會議”的15個針弊:
1、沒有會議規劃;
2、沒有時間管理;
3、沒有提前做好主題定位;
4、沒有提前定向;
5、沒有主持人機制;
6、沒有會議管理機制;
7、經常臨時組織;
、無關者參加;
9、沒有會后跟蹤機制;
10、會議氛圍不好;
11、沒有分配角色;
12、會議經常拖時;
13、一言堂;
14、重復開會;
15、務虛。
對照一下你的企業吧,你的企業占了幾條?占得越多,說明人效浪費越嚴重。
如何提高會議人效、成效?
我有幾點建議:
1、確認每次會議的時長,設定時間郞,及時叫停;
2、提前做好會議資料并發給相關人;
3、做好會議規劃,不隨便開會,減少臨時性會議;
4、用紅綠燈管控表進行會議成果檢視;
5、建立輪流主持機制,會議結束前要總結;
6、用積分制做會議參與度與貢獻管理;
7、與會人都要發言,領導發言要管控。
特別說明,會議記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紅綠燈管控體系,對會議決議進行有效的跟蹤、檢視與考核。(關于紅綠燈、積分制,在后文的章節中重點提及)
人效浪費是誰的責任?
可以是老板,因為文化與習慣是老板鑄就的,沒有預算思維,不重視企業變革,看到員工沒狀態、效益不理想,只會抱怨和指責;
可以是高管,因為正是高管創建了養懶人的制度,一些高管對自己也缺乏職業素質的高要求;可以是員工,因為員工不愿意承擔壓力和付出,追求安逸與安全。
但我認為還是老板的責任最大。因為企業文化、分配機制都是源起老板。只有老板下決心改變,企業才能真正走上高績效的正軌。
很多老板都想快速擴張,把企業做大,有更高的回報。因此在向理想、目標進發的過程中,不斷招人買馬擴充團隊,或者在內部衍生新的組織儲備人才。但必須留意,這個過程很可能會造成人效的浪費:
1、以擴張為名,招賢納士,養兵千日,但遲遲沒有用兵之時;
2、以照顧為名,包括自己的親戚同學老鄉及其他裙帶關系,做事的少圍觀的多;
3、以精細化為名,在管理、服務崗位添置新崗新人,人浮于事,頭重腳輕;
4、以目標為名,廣泛招納業務市場人員,大浪淘沙,費人費力。
企業未來應該如何提高人效、減少浪費?
現在奉行的卓越績效評價系統中,中國稱為人力資源,而美國只有人力資本的說法。這是一個很大的觀念問題:如果視人為資源,人只是創造財富的工具;如果視人為資本,人本身就是財富。
人為什么是資本,因為人與資金一樣都可以直接創造更多的利潤和財富。
因為視為一種資源,所以企業對人并不重視,在一些制造型企業,人的重要性還不如生產設備和技術。
我有一個做印刷的朋友,有一年貸款購買德國先進的印刷設備,造成公司現金流問題,經常拖欠員工工資。除了一些老員工出于感情面子穩定性不錯,工作時間不長的員工流動很大,直接影響到公司的業務發展與盈利能力。
這位印刷企業老板在上完我的課后,深刻認識到人效對企業的重要影響,開始逐步對管理機制進行重大變革:
1、把設備賣給手工部門管理者,然后再購買他們的服務;
2、將業務人員轉為代理商,把老客戶劃給他們,再準備導入合伙人制度;
3、對生產管理者,采用小濕股模型,讓他們參與分享剩余價值。
在做完這些變革后,通過一年的時間,企業從106人減少到34人,從虧損做到盈利。當員工為自己而做時,狀態發生本質轉變,人效大幅提升。
2012年底,我到杭州一家園藝企業講課。在最后一天課程快結束的時候,我帶著這家企業的管理層做總結。我說道:“如果我是你們的老板,如果明年的業績不能增長30%,我將裁減你們當中的30%”。
我話音剛落,場面一片肅然,所有的管理層(包括老板)的眼睛直直盯著我。
這家企業為了尋求來年的業績高速增長,一直在儲備各部門各層次的員工。但人效卻不太理想。很多管理者拿的基本上還是固定工資。
對一定規模的企業來說,只有在機制上做成小企業,才能真正在規模上做成大企業。要提高人效,我建議所有將公司利潤、產值、成本按“人、產品、地區、項目、組織、周期”進行分切,并堅持將各部門、重要環節按利潤核算中心去設計。
我最后總結到做小企業的方法,這適用于所有想提高人效的企業:
1、每一個人都是目標中心;
2、每一個小團隊都是收益中心;
3、每一個部門都是核算中心;
4、每一個重要環節都是利潤中心。
有一家流通型企業,配送中心原來有35人,采用工時制。理貨員經常加班,工作繁重,工資低,流動大。后來,我建議他們改為產值計件模式。最后,員工減到23人,理貨員收入增長了50%,工作狀態得到顯著改善,流失率也大幅下降。
如何優化人效、減少浪費?
可以從六個方面思考:
1、 減人。合并部門,裁減不必要的、價值不清晰的崗位。
2、 增效。提出更高的要求與目標。
3、 增加新價值。對現有崗位匹配新的工作項目或價值點。
4、 改變管理模式。通過內包(小包、大包)、外包等管理權或所有權的改變,促進人效提示。
5、 考核費用率。將工資費用率列入管理層的考核項目。
6、 調整分配機制。例如獨立核算、由工時改為計件等。
來源:網絡,作者:段卉老師
- 上一篇:績效管理 | 揭秘:滴滴人才管理的秘訣 2016/9/4
- 下一篇:滇池治污目標落空 20年投五百億水質仍處劣五類 201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