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解析】朱蘭難題之解悟
這已經是20多年前的事了,一個叫做廣瀨一夫的日本人寫了一本叫做《現場的管理與改進》的書,我讀這本書的目的是想了解日本企業是如何進行生產作業管理的。在第二章的末尾,作者寫了下面的一段話:
“在紐約曾有幸會見朱蘭博士,他是從事QC工作的權威人士。當時我想,他會對美國的QC工作予以強調,但沒想到他卻講了以下的話:‘美國在世界上值得夸耀的東西就是IE。美國之所以打勝第一次世界大戰,又有打勝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力量,就是美國有IE,既然大家專程來美國,就請把美國各大公司IE的實際情況扎實地學好帶回去吧’”。
讀罷這段話,使我大為震驚,一系列的不解油然而生:
·什么是IE?我們為什么長期以來聞所未聞?
·美國在世界值得夸耀的東西怎么會是IE呢?
·美國打勝兩次大戰的決定性因素怎么也會是IE呢?
這些問題雖然使我困惑不解,但我堅信朱蘭博士是一位嚴肅的學者,他的這個論斷肯定是有道理的并且是經過深思熟慮才講出來的。我之所以不理解。首要的原因可能就是我連什么是IE這樣最初級的問題都不了解。
于是,我改變了自己原定的學習計劃,把學習IE(工業工程)的基本知識列為首要目標。但是,到處也找不到一本系統介紹IE的資料。
一個偶然的機會,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從日本引進了一套管理叢書,要我翻譯其中的第14卷《作業研究》,我讀了前言之后,發現這本書講的就是我到處尋找的工業工程。我如饑似渴地消化書中的每一句話,把它深深地印在腦子里,再把一個個概念聯系起來,形成系統的知識。
當我譯完這本書之后,對“什么是IE”有了一些了解。后來才知道這部分內容屬經典IE,好比是初等數學。就是這個初等數學,已經令我欣喜不已,它幫助我解決了一個長期困擾標準化工作的方法論難題。
20世紀80年代后期,我急不可待地宣傳普及剛剛學會的IE知識,到企業進行制定工作標準的實驗,鞍鋼化工總廠的推焦機司機崗位,過去作業循環時間為9分44秒,運用IE的方法研究,取消了不必要和不合理的操作動作,簡化、合并了可同時完成的動作,使操作動作由64個簡化為23個,操作時間由9分44秒縮短為6分47秒,新制定的工作標準,程序簡明、合理,操作安全、高效、省時、省力,深受工人歡迎。又如鞍鋼煉鐵廠應用工業工程指定的高爐停爐作業標準,執行結果,每修一爐,停爐時間縮短4小時20分,拆爐時間縮短16小時,節約焦炭51噸,一年可減少停爐損失220萬元。
從1990年到1996年這幾年中有數百家企業投入了應用工業工程的實踐。在評審這些企業的應用效果時,著名學者、北京理工大學姜文炳教授審核完所有的成果材料之后深有感慨地說“在企業里應用工業工程,個別用個別見效益,全面用能夠全面見效益”。
工業工程是在泰勒科學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至今已有將近100年的歷史。對于這樣一門有用的學問我們為什么長期無知?只是到了20世紀末期,改革開放的春風才把它吹進來,這到底是為什么?
中國人不了解IE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中國的高校不設工業工程專業,因此中國沒有專門人才,沒人研究更沒人著書立說。
中國的高校為什么不設IE專業呢?據說解放初期大學里是有IE專業的,但是到了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全盤學蘇聯,蘇聯沒有我們也就取消了,看來根子在蘇聯。那蘇聯的高校為什么不設,是他們不知道世界有這么一門學問還是有別的什么原因,我帶著新的疑惑開始了新的探索。
1911年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一書正式出版,人們習慣地把它作為管理科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看作是科學管理誕生的標志。同時學者們也都公認工業工程由此發端。這是因為以泰勒為代表的管理理論,在相當一段時間里被稱為“泰勒制”作為一門科學在它誕生之初的若干年里也遭到了與其他科學降生時同樣難免的噩運,美國國會兩度傳訊泰勒,以至于不得不放棄“科學管理”的名稱而改叫“工業工程”。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1918年蘇俄著名經濟學家葉愛爾曼斯基將《泰勒制》譯成俄文出版。列寧對泰勒制寫了許多極重要的論述,其中流傳最廣的是他對泰勒制所做的“兩個方面”的分析,即“一方面是資產階級剝削的最巧妙的殘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豐富的科學成就”。列寧對泰勒制的科學性培加贊賞,絲毫沒有否定的意思。他主張“應該在俄國研究與應用泰勒制,有系統地試行這種制度。并且使之適應于俄國的條件。”列寧在領導蘇維埃治理戰亂、恢復經濟的繁忙工作中閱讀了可能找到的一切與泰勒制有關的書籍,甚至還把泰勒進行時間研究和基爾勃里斯進行動作研究的具體細節和生動的事例,都極認真地寫進了他的論文和報告里。列寧多次稱贊動作和時間研究的科學性及其重大的社會進步意義。他認為這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科學方法,他以極其興奮的心情預言:把全部生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無產階級,“有充分的可能把工人的工作時間縮短到現在的四分之一,而保證他們享受到等于現在四倍的福利”,列寧說泰勒制“準備著這樣一個時代的來臨”,他還說“如果勞動者有足夠的覺悟,那么,由他們自己正確運用豢勒制反而是一種最可靠的手段,用來進一步大大縮短全體勞動居民的必要勞動日,使我們在相當短的時期內實現一項大致是這樣的任務;每個成年公民每天6小時體力工作和4小時管理國家的工作。”
可以說直到現在,我們對工業工程的評價大都局限于其技術特征和經濟意義方面,從未達到像列寧那樣站到社會進步、人類解放與人類文明的高度。
遵照列寧的指示,一大批在企業里從事生產管理的工程師開始熱心推廣泰勒制,他們也效仿美國的做法,把自己叫做效率工程師。但是由于蘇聯學術界的理論權威存在狹隘的偏見,以極左的面孔看待泰勒制。尤其在列寧逝世以后,這些人公然背棄列寧的一貫思想,在1923年前后,掀起了大反泰勒制的學術批判運動,對熱心傳播泰勒制的工程師進行指名道姓的批判,給他們扣上“泰勒主義者”、“泰勒主義分子”之類的帽子,說他們是“肆無忌憚地宣揚美國方法的人”,經過這場運動,據說泰勒主義分子不僅遭到了“慘敗”而且最終“被殲滅了”。
在這樣一種政治氣氛籠罩下,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學者們每當提到泰勒的名字時,都“戰戰兢兢”。那些信奉泰勒制的學者和工程師只好把工業工程加以肢解,拆成零件,作為具體方法加以運作根本沒有可能作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作為一個學科加以傳播。這就是泰勒制在俄國的遭遇。害了自己也連累了中國。
至于最后的一個疑惑,即朱蘭為什么說美國值得夸耀的東西是IE,而且兩次大戰致勝的原因也是因為美國有IE。這個問題我想了好久,之所以得不到答案,是受到自己知識的局限。一方面是對美國以及美國在兩次大戰中的具體情況知之甚少,另一方面是我對IE這個龐大的知識體系知之不多,這好比要用初等數學去解高等數學的難題一般。
不過有些具體的事例,倒是對我有新啟發。例如,美國航天飛船發射成功之后,美國航天局負責人說:“阿波羅號航天飛船的技術實際上沒有一項是新突破,相反全部都是已經發明的現有技術。關鍵是能否恰如其分地有機組合,并且實行系統管理。”據說日本派人考察了美國航天飛船之后也得出類似的結論。日本人認為制造航天飛船的技術日本全能做到,日本缺乏的是把成千上萬家企業組織起來的管理技術。
工業工程是什么?
工業工程恰是這樣一種管理技術。根據工業工程的特點,可將其定義為“對由人、設備、材料和信息等要素組成的工作系統進行整合、設計和改進、優化的一門工程學”。
這個“工作系統”可大、可小。大到一項航天工程,小到一條生產線乃至一個序。從而決定了工業工程的應用領域非常廣闊。
任何工作系統都是人工設計的系統,系統的優化和改進關系到系統效應的發揮和系統的生命力。工業工程所擁有的一系列方法和技術都是改進和優化工作系統的利器。在這方面工業工程有著它自己的特長和獨到的優勢。
工業工程最為突出的功能,在于它是一種能有效協調各種生產技能,各種資源和各類系統的整合技術,并據此獲得超越其他競爭對手的獨特能力。對企業來說,可以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對于國家來說,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提升國家競爭力;對國防來說,有利于增強軍事實力、改善軍事技術以及戰略物質的生產和供應,為戰爭的勝利奠定物質基礎。二戰期間,美國利用其資源優勢和先進的生產組織制造出大批運輸船艦,保證了對歐洲戰場的軍事補給;實施曼哈頓計劃。使原子彈的研制搶在了希特勒的前面等等,無不體現出系統管理的作用和資源整合的力量,而這些恰是工業工程最為突出的功能。
我根據現有認識這樣來理解朱蘭博士的論斷,可能并不準確,歡迎有識之士指正,并本著繼續學習的態度,繼續探求這道難題的答案。
- 上一篇:電話中經常聽到的英語服務語 2014/5/6
- 下一篇:鏘鏘三人行:戴明、朱蘭和克勞士比的思想比較 20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