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創新】“頭腦風暴法”和它的伙伴
【寫在前面】一個專業質量人士只知道自己“工具箱”中的“頭腦風暴法”(包括能恰當地運用)是不夠的,應該對所有可用的不同方法都有所了解,這樣才能幫助你的組織進行過程、戰略、變革、產品以及更多方面的創新。這些知識和能力若能有效地用于新價值的創造,可謂“功莫大焉”。本文原名《頭腦風暴法之外》(Beyond Brainstorming),發表在英國《質量世界》。作者大衛?斯特瑞克,是一位注冊咨詢師,他的網站免費提供創造及創新性工具和信息。本文探討了創新、創造和發明之間的差異,回顧了創新發展的歷史,介紹了產品、流程及戰略層面的創新,闡述了除了頭腦風暴法以外的幾種激發創意的方法,并就“創造”、“發明”和“創新”等詞在字義上的區別做了解釋。
======正文駕到======
“創造力”或“創新活動”與專業質量人士的關系
作為一個專業質量人士,你與創新有著怎樣的關系?也許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先看一下“創新”這個詞的意思,以及它與“創造力”一詞的區別(同樣的,還有“發明”一詞)。
“創造力”是一種擅于“制造”奇思妙想的能力或行為。這是一種心智活動,即人的潛意識里會生出某種新想法,然后這個新想法進入人的意識。新想法的到來會令人感到興奮,賦予人一種創造的激情,而不只是一時的興趣。
創新不是“創造力”本身,雖然兩者有著密切的關系。創新是從發現問題起,通過尋找解決辦法、提出解決方案,并將其付諸實施的全過程。事實上,我們可以將“創新”定義為“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我們可以用創新的方法去解決的問題包括:
——過程改進:這是指提高效率,減少缺陷;
——識別發展業務的新途徑:包括新的經營模式和其他策略;
——影響人們的思維或行為模式:對象包括家人、朋友以及更多的人;
——產品設計:滿足顧客需求,使企業能夠持續發展。
就是說,創新活動包括過程創新、策略創新、社會創新及產品創新。最后一項也可看作是“發明”一詞的定義,即“設計新產品”。由此可見,“創新”要比“發明”所涵蓋的范圍更廣。“發明”是一種特殊的“創新”,這兩種活動都需要“想象力”或“創造力”。
顯然,這里有專業質量人士所感興趣的東西,至少如果他們希望搞點過程改進;又或者希望施加某種影響,讓人們的思維和行為能夠轉向一種以質量為導向的新模式。如果你能夠掌握一些富于創造性或創新性的方法,你就能夠幫助組織在方方面面都獲得成功。
創造和創新學說的四個學派
創新可以有很多方法,歷史上也曾有很多試圖啟發創新的方法。當然了,人的創造力本身并不是什么新東西。從“輪子”的出現開始,現代人通過創新,不斷地將自己與其他生物區別開來,并且不斷地在進步。我們可以從博物館或者電影里看到很多這類活動——從埃及人的建筑創新,到希臘的社會創新,再到蒙提?派森的《布萊恩的一生》中所說的——羅馬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經過了漫長的令人窒息的黑暗中世紀,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的來臨讓人類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科學和哲學的春天也到來了。工業時代見證了工程技術的發展,發明創造的激增讓美國專利委員會主席于1899年宣稱“世界上能發明的東西都已經發明出來了”。當然,他錯了。二十世紀的發明創造之多更是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
二十世紀上半期,一些方法論和工具類的東西開始陸陸續續地出現。例如,格雷厄姆?沃拉斯在其1926年出版的《思想的藝術》一書中,就曾描述過創造力形成的四個階段:準備;孵化;感悟;驗證。另一個經受住了時間考驗的工具是弗里茨?茲威基2的形態分析法,建議將多樣性結合在產品性能中。
創造性問題解決法
我們的故事真正開始,要追溯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戰后時期。1953年,一家波士頓廣告公司的總裁,一個名叫阿歷克斯?奧斯本的人,寫了《應用的想象力》一書(直到今天仍然是一本了不起的好書),在書中他描述了他的“頭腦風暴法”。奧斯本后來與布法羅大學的悉尼?帕尼斯一起創建了“創造性問題解決法”,即CPS方法論。
奧斯本將創造性問題解決法看作一個過程,提出了能夠有效產生創造性想法的一些重要原則,包括:
——先摸清情況。人們太容易沒摸清情況就一頭扎進去,結果解決了錯的問題(又或者“想一口吃個胖子”);
——將發散性的非關鍵生成活動與趨同性的判斷活動區分開來,對已產生的諸多新想法進行評估,篩選出那些有進一步開發價值的想法;
——不要誤解。這個方法并不是說只有群體才有想象力——獨立思考仍然是關鍵;
——這個思維活動的目標是數量而非質量(因為后者需要的是“判斷”);
——要除去各種不利于創造性思維的心理性障礙;
——可以通過擴展舊的想法、或者反其道而行之,或者讓它們相互碰撞而形成新的想法;
——人們在非正式工作場所,或者狀態比較放松、感到能夠自由思想的時候,想象力會比較豐富;
——這個活動更應該像是做游戲而非工作,友好的競爭會帶來更好的效果;
——過程的實施需要有專人負責,以保證每個人都能遵守這些原則。
奧斯本之后又對這些原則進行了濃縮,成為頭腦風暴法的“四大法則”,用他本人的話說,就是:
1)批評性的意見要剔除;
2)歡迎“自由滑”(想法越不著邊際、越離奇越好);
3)重在數量;
4)注意整合與改進。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去觀察一下這個所謂的“頭腦風暴法”在許多組織里是如何實施的,你會驚訝這些基本原則和法則是如何經常被忽視的。
對于專業質量人士而言,有一個危險是容易過早關注質量,而將一些有希望變成有效解決辦法的“種子想法”過早剔除了。CPS的一個原則就是讓事情慢下來,進入一個“孵化”狀態,而不是立馬得出結論。也有人發現,“奇思妙想”的出現有很大的隨機性。所以過程越長,并且越早進入創造性思維狀態,越容易產生好的想法。
CPS的結構為創新提供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從認識問題開始,到解決方案的貫徹落實。在最初的“問題調查”及“數據調查”之后,還有可以稱為“PISA”的四個階段:
——“P”是指“尋找問題”,即確定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I”是指“尋求想法”,即找出可供開發的“種子想法”;
——“S”是指“尋找答案”,即通過篩選和開發,把種子想法變成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案;
——“A”是指“尋找落點”,即落實解決方案,將方案用于解決生產、市場或銷售中的實際問題。
有人以為這些后面的過程不需要創造性,但這些地方其實很難搞定,許多創新者就卡在這種地方,所以創造性思維正好可以用在這些地方。要有效地開展創新活動,認識并了解活動的全過程是很必要的。
- 上一篇:預防很重要:一位貴族臨死前的懊悔 2014/7/6
- 下一篇:這才是跳槽的最佳時間點! 2014/7/6